清光绪年间,岭南某城,市面忽地流通起一批做工粗糙的银币,百姓议论纷纷。知府陈大人闻之,深知此事关乎民生与律法,遂决心彻查。

陈大人首先召集城中钱庄、银号掌柜,询问银币来源。众人皆称,这些银币多从零散商贩处流入,且交易极为隐秘,只知来自城郊方向,具体何人铸造,一概不知。陈大人并未气馁,他派出亲信乔装成普通百姓,混入城郊村落暗中查访。

经过多日探查,终于有了线索。在一处偏僻的废弃工坊,发现了铸造银币的模具和一些残留的银料。工坊附近村民透露,常有几个形迹可疑之人夜间出没于此。陈大人迅速部署,在工坊周围布下眼线,只待嫌疑人现身。

数日后,果然发现有两人前来工坊。捕快们一拥而上,将两人擒获。经审讯,其中一人名叫刘二,是个惯偷,受雇于一个叫“独眼龙”的人负责运输银币。另一人是附近村子的老实村民,被刘二哄骗来帮忙打杂,并不知晓实情。

陈大人深知,刘二只是小喽啰,关键在于背后主谋“独眼龙”。他一面加大审讯力度,一面派人调查刘二与外界的联系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通过对刘二过往信件的追查,终于锁定了“独眼龙”的藏身之处——城北一座废弃的宅院里。

陈大人带领一众捕快,趁夜突袭。宅院内,“独眼龙”正得意洋洋地清点着新铸的银币。见官兵闯入,他企图反抗,却被陈大人当场制服。原来,“独眼龙”本名张麻子,曾是一名银匠,因贪图钱财,私自铸造银币,妄图扰乱市面,从中获利。

至此,私铸银币案真相大白。陈大人将一干人犯押入大牢,收缴了所有私铸银币,并在城中张贴告示,告知百姓此案已破,稳定了民心。陈大人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、果断的行动力和过人的智慧,成功破获此案,维护了一方的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宁,赢得了百姓的赞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