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宋时期,有一位心系百姓的知府,他深知百姓徭役之苦,决心推行一项创新之法——义役法,以减轻民众负担,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安稳。

这位知府到任不久,便深入民间,倾听百姓心声。他发现,当地百姓每年都要承担繁重的徭役,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,还常常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知府日夜思索,终于想出了义役法。

义役法的核心是让百姓按照户等高低出粮,共同储备,用以支付应役所需费用。知府首先召集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和百姓代表,详细阐述了义役法的构想。众人起初半信半疑,但在知府的耐心解释和真诚劝说下,逐渐接受了这一方案。

为确保义役法公平公正实施,知府制定了严谨的规则。他命人将百姓按财产状况分为五等,根据户等确定出粮数量。同时,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,由公正廉洁的乡绅负责义役钱粮的收支与管理,账目定期公开,接受百姓监督。

义役法推行后,效果立竿见影。以往百姓为了应役,不得不放下农事,四处借贷,如今有了义役钱粮,应役变得轻松许多。许多家庭不再因徭役而耽误农时,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。而且,由于义役由大家共同承担,避免了个别家庭因承担过重徭役而破产的情况。

知府并未满足于此,他还时常亲自巡查义役法的执行情况,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。在他的努力下,义役法在当地顺利推行,百姓们对知府感恩戴德。

义役法的成功推行,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,更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。这位知府以其智慧和担当,为百姓谋福祉,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好官,他推行义役法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千古,激励着后人关注民生,积极为民排忧解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