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路过村口的“不迁之庙”,我总忍不住慢下脚步。庙不大,灰瓦木梁,门前一棵老槐树,据说已经三百多岁了。村里人都说,这庙从建起那天起就没挪过地方,也没翻修过,就那么安静地守在村头,像个沉默的老人,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。

我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起庙的来历。明朝万历年间,村子遭遇大旱,庄稼颗粒无收。一位游方僧人路过,提议建一座小庙祈福。村民齐心协力,用当地的青石和木材盖起了这座庙宇。说来也怪,庙成之后,天降甘霖,旱情解除。自那以后,庙就成了村民心中的精神图腾。爷爷常说:“庙在,根就在。”

然而,时代在变。年轻人一个个离开家乡,去大城市打拼,村里只剩下老人。庙宇日渐冷清,只有逢年过节才有人来上香。几年前,村里搞旅游开发,有投资方看中了这块地,提议把庙迁到村后的山坡上,原址建一个休闲广场。“不迁之庙”的命运第一次受到了挑战。

 《不迁之庙的文化传承的故事》

村里开了好几次会,大家争论得很激烈。支持搬迁的人认为,这是发展经济的好机会,庙迁走了也不是拆掉,还能带动旅游。反对的人,以我三叔公为首,则坚持庙不能动。“这庙不只是个建筑,它承载的是咱们村的文化传承。迁走了,魂就没了。”三叔公的话掷地有声。

那段时间,村里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气氛。直到有一天,三叔公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惊讶的事。他在庙前的槐树下摆了一张桌子,放上了老旧的族谱、历年节庆活动的照片,还有他自己整理的庙史笔记。他不对任何人说教,只是每天坐在那里,泡一壶茶,等着愿意听的人来。

慢慢地,好奇的村民,甚至一些回来探亲的年轻人,都围坐过来。三叔公不讲大道理,只是讲故事。讲庙会时的喧闹,讲困难时期庙里曾作为学堂的过往,讲每一个与庙有关的平凡人的故事。他说:“咱们村的文化传承,不是靠说教,是靠这些记忆连起来的。庙就是装这些记忆的盒子。”

事情发生了转机。越来越多的人,尤其是年轻一代,开始重新审视这座他们曾经忽视的庙宇。他们发现,这座“不迁之庙”本身就是一段活着的历史,是家族记忆的容器,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见证。最终,村民大会投票,决定保留庙宇原址,另选地方建设广场。

如今,庙还是那座庙,但似乎又多了些什么。村里组织了志愿者,轮流负责庙的日常维护,老人们负责讲解历史,孩子们则用画笔记录庙的故事。它不再只是一座古老的建筑,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,唤醒家族记忆的文化地标。

每当夕阳西下,我总能看到三叔公和几个孩子坐在庙前的石阶上。他指着屋檐下的雕刻,慢慢地讲着。我知道,关于这座不迁之庙的文化传承故事,正以最自然的方式,流淌进下一代的心里。

 《不迁之庙的文化传承的故事》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