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说“人生识字忧患始”,可咱们村的王有福老汉,却是“人生识字糊涂始”。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,是种得一手好瓜,最大的遗憾,是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。用他自个儿的话说,除了钞票上那几个数儿和自家门牌号,其他的,全是“天书”。
镇上给各村配了台电脑,说要搞什么“数字化新农村”,组织村民学习。村干部第一个就想到了王老汉,指望着这位种瓜能手能带头“科技兴农”。王老汉把头摇得像拨浪鼓:“不去不去!那玩意儿,比伺弄瓜苗难多了!我连笔画都掰扯不清,还学电脑?那不是逼着老水牛爬树嘛!”
可偏偏事就找上了门。他儿子在外地打工,给他寄了部智能手机回来,说视频方便。头天晚上,儿子发来视频请求,屏幕上那个绿色的小电话图标欢快地跳,王老汉瞪着俩眼,手指头在屏幕上划拉了半晌,愣是没“接”起来。最后还是邻居家放学的娃跑过来,轻轻一点,儿子在那头急得通红的脸才蹦出来。那一刻,王老汉心里很不是滋味,像被什么东西狠狠蜇了一下。

第二天一早,他破天荒地主动去了村委会的“数字学习角”。他对着那个年轻的志愿者老师,憋红了脸,半天才挤出一句:“同志……俺想学……学认那个‘接电话’的‘接’字,咋写?”
就从这个“接”字开始,王老汉的“不识之无的学习奇迹”拉开了序幕。他学的字,全都“有用”。学“瓜”,就在搜索框里看别人怎么种瓜;学“肥”、“药”,就上网查资料对比;学“天气”,就天天盯着天气预报软件认读。他的识字课本,就是手机屏幕;他的笔记本,是一摞废烟盒的背面,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画满了字,像一片刚刚破土的幼嫩瓜苗。
村里人都笑他:“老王头,半截身子入土了,还学这洋玩意儿,图个啥?”他叼着烟袋,眯缝着眼笑:“图个乐呵!图下次我儿子找我,我能自个儿‘接’起来!”
奇迹不是一夜发生的。是在某个傍晚,他居然独自在微信上跟儿子打了个“好”字;是他在电商平台,靠着语音输入和认得的几个关键字,第一次成功下单了一包优质瓜种;是他甚至能看懂短视频平台上那些“农业技术员”分享的标题了。

那天,镇上的技术员来村里推广一个农业APP,讲到关键处,台下有个声音突然问:“老师,您刚说的那个‘土壤墒情’,‘墒’字咋写?是‘湿润’的‘湿’一个意思不?”技术员抬头一看,正是王有福老汉,举着他的烟盒“笔记本”,一脸认真。
全场先是一静,随即爆发出善意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。王老汉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也跟着嘿嘿地笑。他或许依旧认不全那“一箩筐”字,但他已经摸到了那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。
原来,最好的学习动力,从来不是压力,而是那份不想被世界抛下的牵挂,以及想要亲手“接”起远方亲情的渴望。所谓“不识之无”,并非终点,而是一切好奇与可能的起点。王老汉用他沾着泥土的手指,在数字时代的屏幕上,画下了最生动的一笔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