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,有个名叫子罕的官员,在宋国担任司城,主管土木建设。这人啊,为官多年,两袖清风,从不贪图百姓一分一毫,在当地名声特别好。老百姓都说,有他在,心里就踏实。

有一天,子罕正在书房处理公务,门外来了个布衣百姓,手里紧紧攥着块东西,神色紧张又带着点儿期盼。门房通报后,那人被引了进来。他四下张望,见无旁人,便快步上前,从怀里掏出一块玉,小心翼翼地捧到子罕面前。
那玉真是块宝玉,通体莹润,毫无瑕疵,在光线下透着温润的光泽,一看就知绝非寻常之物。来人压低声音说:“大人,这是小人偶然得来的宝玉,特地献给大人,请您务必收下。”

子罕先是一愣,随即笑着摇了摇头,“多谢你的好意,但我不能收。”
献玉人顿时急了,他连忙解释:“大人,您别误会!我可不是贿赂您。我是专门请玉匠鉴定过的,他说这确实是稀世珍宝,所以才敢拿来献给您的啊!只有您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才配得上这样的美玉。”
子罕听罢,神色温和却坚定。他站起身,负手走到窗前,望着院中苍翠的松柏,沉默片刻方才开口。
“你的心意我领了,”他转过身,目光清澈地看着对方,“但你有没有想过,你以玉为宝,而我以不贪为宝?”
献玉人愣住了,显然没明白这话的深意。
子罕继续耐心解释道:“你若把玉给了我,咱们俩可就都失去自己的宝贝了。你失去了你的玉,我失去了我的操守。这岂不是两败俱伤?依我看,不如各持其宝,相安无事,这样对你对我都更好,你说是不是?”
一席话,说得入情入理,既坚守了原则,又顾全了对方的情面。
献玉人站在那儿,脸上红一阵白一阵。他原本以为子罕只是客气推辞,没想到对方竟把道理说得如此透彻。他低头看看手中璀璨的宝玉,再抬头看看子罕坦荡的眼神,忽然间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珍宝。
他收起宝玉,向子罕深深作揖:“今日听大人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是小人冒昧了。”说完便恭敬地退了出去。
这件事很快传开了。人们听说后,无不赞叹子罕的清廉自守。“不贪为宝”这四个字,从此就成了形容清正廉洁、品德高尚之人的千古佳话。
子罕一生始终秉持着“不贪为宝”的做人原则。他明白,人生在世,有许多东西比金银财宝更加珍贵——那就是内心的安宁、人格的清白和百姓的信任。这些才是真正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无价之宝。
千年时光流转,“不贪为宝”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。它告诉我们,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,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律,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。子罕的选择,至今仍在提醒着我们: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坚守的珍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