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薇抱着纸箱走出办公楼时,夕阳正把玻璃幕墙染成一片橙红。她捏了捏口袋里那枚小小的U盘,里面装着她离职前最后一份设计稿——套极简主义的企业视觉系统,最终因为“缺乏商业亲和力”被否决了。

她决定再也不伺候了。

用积蓄租下老城区一间临街小屋,“无用设计”工作室悄然开张。她把墙壁刷成水泥灰,从旧货市场拖回掉漆的木桌,门口挂块手写木板招牌,墨迹淋漓还蹭脏了一角。林薇自己呢,棉麻衬衫宽大裤,头发随手一挽,素面朝天。她拒绝修饰,也拒绝主流审美里那些“正确”的东西。

 《不事边幅的个性争议的故事》

生意果然清淡。偶尔有客人推门,多是好奇张望,又被那种近乎倔强的粗粝感劝退。街坊议论纷纷:“这姑娘搞艺术?也太不修边幅了吧。”“看着就不靠谱,谁敢找她设计?”

直到徐老先生出现。这位退休的历史教授想为自己钻研半生的民俗图录找设计者,他不要精美模板,只要“真东西”。他推开玻璃门,看见林薇正用毛笔在宣纸上涂画,桌角堆着翻毛边的旧书,电脑却关着。

旁人看来杂乱无章,徐老先生却点头:“好,有活气。”

林薇跟着他钻档案室,看那些线条稚拙却生动的门神、瑞兽。她抛弃软件里的标准矢量图形,用手绘板直接勾线,模仿那种笨拙的神韵;色彩也从矿石颜料里汲取,调出沉淀时光的朱砂与石绿。她熬夜工作,更加不修边幅,眼下的乌青也成了新勋章。

成品出炉:一本线装手钉的图录,纸张微黄,墨色深浅不一,甚至故意保留了笔触的毛边。它摆在电脑输出的精装书旁,像个误入现代社会的古人。

徐老先生捧着它,手指微颤,连说三声“好”。

这本图录意外入选了年度“最美图书”。争议随之爆炸。有人说它打破了设计过度加工的窠臼,是真正有灵魂的个性设计;更多人痛批它粗糙不堪,是不负责任、不事边幅的个性争议,亵渎了专业设计。

林薇被推上风口浪尖。她却像没事人,依旧窝在工作室里捣鼓那些“无用”的创作。流量悄然涌动,许多人开始认真讨论:所谓“不修边幅”,是否只是一种不愿妥协的坦诚?那些精心修饰的完美,又吞噬了多少真实的生命力?

订单渐渐多了起来。来找她的,多是喜欢她那套“不事边幅的个性争议”的人。他们不要流水线的完美,就要那点生猛的、带着毛边的真切。

晚风吹起,门口那块蹭脏的木板招牌轻轻晃动。林薇坐在窗边,画着一组新的图标,线条歪歪扭扭,却透着一股欢脱的生命力。

 《不事边幅的个性争议的故事》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