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张是我们单位的老资格了,在档案室一待就是三十年。单位里几经变迁,人来人往,就他像颗钉子似的,稳稳扎在那排墨绿色的档案柜之间,守着那些落了灰的故纸堆。

别人都说,老张这人,太“轴”,不懂变通。他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:档案室的东西,但凡带出去,必须按规章登记,写明事由、经手人、归还日期,少一样都不行。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行。

有一回,上级一位重要领导来视察,想调阅一份几十年前的旧批复。领导的秘书小伙子风风火火冲进档案室,脸上堆着笑:“张老师,急用,领导等着看呢,我先拿走,回头给您补个手续。”

 《不吐不茹的刚正不阿的故事》

老张正戴着老花镜整理目录,头也没抬,手一伸,拦在了门口:“手续。”

小伙子一愣,大概从来没碰过这种钉子,又强调了一遍:“是X领导要的!”

“谁要都得按规矩来。”老张这才抬起头,目光从镜框上方平静地看过去,“白纸黑字,写清楚。东西出了这个门,我得知道去了哪儿,谁拿着。这是责任。”

秘书的脸一阵红一阵白,僵在那儿。最后还是办公室主任闻讯赶来,当场签了字,才把文件取走。事后,不少人在背后议论,说老张太死性,不通人情世故,一点小事得罪了领导秘书,何必呢?

老张听见了,也只是推推眼镜,继续核对他的索引卡片,淡淡回一句:“规矩不是墙上的画,是办事的尺子。”

真正让大家对老张刮目相看,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。单位里一个重大项目的核心审批流程卡住了,原因是一份关键的设计批复文件怎么也找不到。这份文件关乎巨额资金的拨付和整个项目的进度,上下下急得团团转。

项目负责人急红了眼,跑到档案室,几乎是用吼的:“老张!当时是不是你经手归档的?是不是你给弄丢了?!”

老张没急着争辩,他转身走到第三排档案柜最底层,抽出一个厚厚的蓝色卷宗盒,打开,里面每一份文件都按时间顺序编着号,贴着整齐的标签。他取出一份,递过去:“这份文件的归档记录,有。借阅记录,没有。它从来没离开过档案室。”

他顿了顿,看着对方焦急又怀疑的眼睛,一字一句地说:“我以我三十年的职业名誉担保,它肯定就在这屋里。给我点时间,我找。”

 《不吐不茹的刚正不阿的故事》(1)

那天,老张把自己关在档案室里整整一夜。第二天清晨,当阳光第一次照进走廊时,他满脸疲惫却眼神清亮地走出来,手里正拿着那份“不翼而飞”的关键文件。原来,是之前有人查阅时,误将其夹放进了另一个名称相近的案卷里。

他没有炫耀,没有责怪任何人,只是默默地将文件重新归位,并在记录本上详细备注了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。

那一刻,所有曾经觉得他“轴”、“死板”、“不近人情”的人,都恍然大悟。他守护的从来不只是几页纸,而是一个系统的秩序,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他的不吐不茹,他的刚正不阿,不是不通人情,而是对原则最深切的敬畏。

从此,再没人敢破坏档案室的规矩。因为大家都明白了,老张的那把“尺子”,量的不仅是文件的出入,更是人心的诚信与公事的方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