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整理旧物,翻出一张略微泛黄的团队合照,手指抚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,最后停在角落那个笑得有些腼腆的男孩脸上。他叫小谢,当时是公司的实习生。这张照片,总能让我想起“不遗寸长”这四个字最生动的诠释。

那时公司接了个大项目,核心是设计一套用户体验地图。团队里的精英们连续熬了几个通宵,方案却总被客户打回,理由就一个:不够细腻,总差那么一点“共情力”。

会议室气压低得可怕。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,我注意到角落里的小谢,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。我朝他点点头:“小谢,你有什么想法?随便说,没关系。”

 《不遗寸长的人才发掘的故事》

他像是鼓足了勇气,打开自己的笔记本。那里面根本不是什么标准的用户分析报告,而是几十页的手绘漫画。他用一种类似连环画的形式,虚构了一个有点笨拙、害怕科技的中年用户“王阿姨”,详细画出了她从听说我们产品,到尝试使用,再到遇到各种困惑和挫败的全过程。

每一格漫画旁,还有他用小字写的注释:“这里图标太抽象,王阿姨会以为是装饰而忽略”、“这里提示音太短,她耳朵不好,会以为是幻听”……

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。这根本不是我们常规方法论里的东西,没有大数据,没有模型,却精准得可怕。它瞬间让所有抽象的“用户痛点”变得有血有肉,直观无比。

我当场决定,以小谢的漫画为蓝本,重新调整方案。有资深同事私下表示怀疑:“这太不专业了,像小孩子过家家。”

我却觉得,这正是我们专业里最缺的那块拼图——极致入微的用户洞察能力。后来,我们采纳了他的“王阿姨”路径,方案不仅一次过稿,还成了行业内的一个经典案例。

小谢毕业后顺利留了下来,我没让他只做个画漫画的,而是让他牵头成立了一个“用户体验细节小组”,专门负责挑刺,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处发现真正的用户需求。这个小组后来成了我们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之一。

所谓不遗寸长的人才发掘,我的体会是,它从来不是去挖一个浑身发光的完人,而是要有耐心和眼光,去看见一个人身上那一“寸”或许不起眼、却无比闪亮的长处企业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时会过于迷信光环,反而忘了识别员工潜在优势往往藏在这些看似非标准的技能里。

 《不遗寸长的人才发掘的故事》(1)

一个好的管理者,更像一个侦探,不在于解决惊天大案,而在于能敏锐地发现那些细微却有巨大价值的线索。如何做到人岗精准匹配?秘诀就是从基于技能的人才评估,转变为基于特质和潜力的深度挖掘。有时候,打破常规用人思维,才能给团队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。

现在想想,若我当时只把他那本漫画当成实习生不务正业的小玩意儿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项目,更是一位真正懂得挖掘用户深层需求的宝贵人才。

人才就像河底的卵石,水流湍急时看不见,只有当你静下心来,仔细凝视,才能发现每一颗的纹路都独一无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