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说“不饮盗泉”这个词,还是在爷爷那本泛黄的《贤士传》里。当时觉得这古人真是固执,一口水而已,何必如此较真?直到多年后,自己经历了些世事,才真正明白这四个字背后的千钧之力。

去年深秋,我在终南山寻访一位隐修的故人。山径蜿蜒,松涛阵阵,偶有清泉从石隙间汩汩涌出。同行的小张渴得厉害,掏出水壶就要接泉解渴,却被放羊的老汉一把拦住:“这泉喝不得!”老汉指着岩壁上模糊的刻字说,这是古时的盗泉,相传春秋时有个书生在此渴死也不肯饮一口。

那书生名叫陆明,本是齐国稷下学宫的弟子。当时诸侯争霸,礼崩乐坏,他因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,遂隐居终南。某日上山采药遭遇暴雨,狼狈不堪时发现这眼清泉。正欲畅饮,忽见泉边碑文刻着“盗泉”二字——原是山贼曾在此分赃,故得此名。

 《不饮盗泉的高洁品格的故事》

陆明踉跄后退,任由雨水浸透衣衫。同伴劝他:“山贼早作古,何必拘泥虚名?”他哑声答道:“今日饮盗泉,明日是否可食嗟来之食?后日是否可纳不义之财?”最终他拖着虚弱的身子找到下游溪水才肯饮水,而这段山路多走了整整两个时辰。

放羊老汉讲到这里,山风突然卷起满地红叶。小张忍不住问:“那后来呢?这人岂不是迂得可笑?”

“后来啊,”老汉望向上游的层峦叠嶂,“他在这结庐而居,开垦授课。宁肯每日多走三里路取水,也终身不染盗泉。慕名而来的学子越来越多,竟成了个小书院。”最难得的是,他教导学生首重气节,常说:“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。今日让步一寸,他日便敢退让一尺。”

我们循着老汉的指点找到书院遗址,只见石基尚存,廊柱倾颓,唯有院中老梅依然虬枝峥嵘。触摸斑驳的石壁,忽然懂得所谓高洁品格,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是藏在每个选择里的坚持。就像陆明放弃的那口泉水,看似微不足道,却守护了比性命更重要的东西。

 《不饮盗泉的高洁品格的故事》(1)

下山时夕阳满山,小张突然说:“其实我们公司最近有个项目,倒是可以学学这个不饮盗泉的古人。”原来他正在为是否接受某家企业的贿赂而犹豫,虽然能短期获利,却可能损害公司信誉。那天我们坐在半山亭聊了很久,从陆明的选择谈到现代社会的诱惑,终于在天黑前做出了决定。

回城后小张拒绝了那笔交易,起初确实损失了些利益,但半年后因为诚信经营反而赢得了更重要的合作伙伴。有时他还会开玩笑:“还得谢谢那口没喝成的盗泉。”

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各种“盗泉”,可能是职场上的灰色收入,可能是学业中的投机取巧,也可能是人际交往里的虚与委蛇。每个选择都像十字路口,走着走着就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。而真正的品格,就体现在能否在口渴难耐时,依然保持那分清醒与坚守。

如今每当我面临抉择,总会想起终南山里的那眼清泉。它静静流淌千年,照见过多少过客的徘徊与坚持。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该有这样一个标尺,丈量得失,明辨是非。这份不饮盗泉的清醒,才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