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雅最近有点烦。

真的,那种烦,不是项目搞砸了被老板骂,也不是出门踩到水坑湿了鞋,而是一种黏糊糊、甩不脱、又不好意思跟人细说的烦。一切,都源于那个她从未申请,甚至从未听说过的奖项——“年度行业新锐思想者”。

那天下午,她正埋头跟一份漏洞百出的数据报告较劲,手机突然就炸了。微信叮叮咚咚响个不停,祝贺的,调侃的,打听内幕的,一窝蜂涌进来。她一头雾水地点开朋友发来的链接,赫然看见自己的名字跟几个业内真正的大佬并列在获奖名单上,配词极尽华丽,夸她是“隐藏的行业明灯”、“拥有颠覆性视角的思考者”。

 《不虞之誉的虚名困扰的故事》

她第一反应是,网站被黑了吧?或者是谁的恶作剧?

可道贺的人越来越多,语气也越来越真诚。她甚至收到了主办方发来的、措辞官方但空洞的电子贺函,邀请她下月出席盛大的颁奖典礼。她这才慢慢意识到,这不是玩笑,她,李小雅,一个自认才不配位、天天在格子间里为KPI头秃的普通打工人,真的“喜提”了一个她完全“不虞之誉”。

 《不虞之誉的虚名困扰的故事》(1)

最初的错愕过后,掠过心头的一丝窃喜还没等成型,巨大的困扰便像潮水一样淹没了她。

走在公司里,她能感觉到一些以往不怎么接触的同事投来复杂的目光,那眼神里的意味可多了:有好奇,有审视,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鄙夷——“她?就她?凭什么?” 开会时,但凡她提出一点不同看法,领导就会带着一种了然的微笑点点头:“嗯,不愧是得了奖的‘思想者’,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。” 这话听起来是夸赞,却像软钉子一样扎人,瞬间把她孤立起来,让她再也不敢轻易开口,生怕坐实了这虚名。

最让她难受的是在线上。几个她一直默默关注、真心敬佩的行业前辈,转发了那条获奖新闻,虽然没提她的名字,却配了诸如“如今奖项的含金量真是令人玩味”、“圈子文化胜过专业精神”之类的评论。屏幕这头的小雅,脸上火辣辣的,仿佛自己是个偷了东西还被事主当场围观的贼。

这顶“不虞之誉”的帽子,成了一道她无法挣脱的“虚名困扰”。它像一个冒牌的身份标签,粗暴地贴在她身上,掩盖了她原本真实的样子。她收获的不是荣誉,而是四面八方涌来的、无声的压力和质疑。她开始害怕社交,害怕发言,甚至有点害怕看到别人提起那个奖。

颁奖礼的日子越来越近,主办方又来催问她是否确定出席。小雅盯着那封邮件,足足看了十分钟。

然后,她坐直身子,深吸一口气,开始回复。

她写得极其诚恳。先是感谢了主办方的青睐,随后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惶恐与意外——她并未申报此奖,也并不认为自己当下的成就匹配这份荣誉。她写道:“我深信,真正的荣誉应与实力同行。此刻接受这份‘不虞之誉’,于我而言是难以承受之重,更是对同行佼佼者们的不公。恳请主办方将这份肯定给予更合适的候选人。”

邮件发送出去的那一刻,她心里那块沉甸甸的大石头,哐当一声落了地。

拒绝一份飞来的“不虞之誉”,需要勇气。但守护内心的踏实与真实,远比承受一份虚名带来的困扰,要重要得多。窗外的阳光照进来,她终于能长长地、畅快地呼出一口气,感觉那个轻松的、属于自己的生活,又回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