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周是我们车间里的老师傅,干了近三十年的设备维护。厂里新进的自动化流水线,大家都觉得精密,坏了只能等厂家派人修,唯独老周不信这个邪。

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:每天开工前,必须用他那本边角磨得发白的牛皮笔记本,将整条线的巡检要点亲手记一遍,一字不落。年轻人笑他:“周师傅,系统都有电子日志了,您这手写多慢啊。”老周只笑笑:“手过一遍,心眼才过一遍。”
这天,一批加急订单正赶工,生产线突然“咔”地一声停了,报警灯闪成一片。技术员小张冲过去,对着控制屏上的故障码傻了眼——一个从未见过的代码。电话打到设备供应商那边,对方支支吾吾,说可能是核心模块出了问题,工程师最快明早才能到。

整个车间的心都凉了半截,这意味着订单要黄,损失巨大。
正当经理急得团团转时,老周拎着他的工具箱来了。他没急着看屏幕,反而蹲下身,打开手电,顺着设备地基一寸一寸地照,然后翻开他那本笔记本,手指顺着其中一页密密麻麻的笔记缓缓移动。
“找到了,”他抬起头,语气平静,“是第三传动轴的同步带预紧力不足,导致编码器反馈信号漂移,引发了连锁误报。”
小张愣住了:“周师傅,这……屏幕上报的不是这个啊!”
“机器会骗人,但机械不会。”老周说着,从工具箱里掏出一把老式的扭力扳手,校准后,精准地套在一颗隐蔽的螺丝上。“你看,这颗螺丝的紧固扭距是11.5牛·米,现在连10都不到。它松动的幅度,刚好和我上个月5号记录的数据变化对得上。”
他手脚麻利地紧固、校准、复位。五分钟后,他合上电闸,巨大的生产线如巨兽苏醒般,平稳而有力地重新轰鸣起来。
车间里先是死寂,随即爆发出欢呼。经理激动地握着他的手:“老周,你神了!你怎么看出来的?”
老周擦着扳手,说得平淡:“没啥神的。就是把这设备每一天的‘呼吸’‘心跳’都记下来。它‘病’了,不过是和昨天的‘健康’样子不一样了。执行不是等命令,是把该做的事,不折不扣地做到每一天、每一刻里去。”
那一刻,所有人都明白了,真正的完美执行,不是最快的反应,而是最深的积累。它藏在每一天不动摇的坚持里,藏在那一笔一划的笔记里,它让老周成了这条昂贵生产线唯一且无可替代的“医生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