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总记得那个夏天,小区楼下新搬来了一户人家。男人姓林,是个沉默的工程师,他的妻子早逝,独自带着个约莫十岁的男孩,叫小哲。小哲有自闭倾向,不常与人眼神交流,偶尔会站在楼道角落一个人旋转,或是发出旁人不太理解的音节。
起初,邻居们的态度是谨慎而疏离的。电梯里碰见,大家会下意识地空出一点距离,客套地点点头,便不再多言。孩子间传起些半懂不懂的闲话,几个调皮的学生甚至给小哲起了外号。林先生都看在眼里,但他从不辩解,只是每天傍晚准时带儿子下楼,在花园的秋千旁,耐心地陪他一遍遍荡起来。
转折点在一个周末的午后。小区举办亲子游园会,到处是喧闹的孩子和闲聊的父母。小哲原本安静地待在沙池边玩一辆红色小汽车,突然有个冲跑过来的孩子绊了一跤,带翻了他的玩具。那孩子爬起来就冲小哲吼了一句难听的话。

空气瞬间凝固。林先生的脸色一下子白了,他快步走向儿子,可还没等他开口,住我家对门的李阿姨却抢先了一步。李阿姨是退休教师,平时最是热忱。她没去拉那闯祸的孩子,反而蹲下来,平视着小哲,轻轻说:“小汽车跑太快了是不是?我们一起把它救出来好不好?”她用手拨开沙土,找出那辆红色小车,笑着递还给他。
小哲没说话,却停下了原本开始变得焦躁的重复摆手动作,愣愣地看着她。
李阿姨站起身,对周围有些不知所措的家长们笑了笑,声音不大却清晰:“小孩子嘛,玩起来没轻重。咱们这栋楼啊,就得像一家人,互相担待点儿。”

就这一句话,像颗投入静水的石子。
第二天,我看到几个妈妈主动和林先生打招呼,问他有没有需要帮忙的。周末时,有孩子拿着图画书去找小哲,虽然小哲没什么回应,但那孩子就自顾自地在一旁读起来。林先生紧绷的肩,好像终于一点点放松了下来。
一个月后,林先生在楼道口贴了张手写邀请函,邀请邻居们周末去他家吃便饭。他说他做了家乡的芋头糕。那天几乎整栋楼的住户都去了,家家带一道菜,挤满了那个本来略显冷清的家。小哲坐在客厅中间,周围是笑着说话的大人和跑来跑去的孩子,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,但脸上没有任何不安。
我记得李阿姨说的:“人和人相处,贵在不存芥蒂。你不带着猜测和偏见去看人,才能真正看见人。”
从那个夏天之后,我们那栋楼似乎真的有点不一样了。电梯里总是有闲聊和笑声,谁家出差了,孩子会暂时去邻居家写作业;谁家做了好吃的,会给左邻右舍都送一小盘。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和谐友好的邻里关系,一种让人安心的社区归属感。
而这一切,都始于一次未曾说出口的谅解,和一次主动的、不存芥蒂的靠近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