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周蹲在厂门口的石墩子上,指间的烟卷烧到了尽头,差点烫着手。他眯着眼,望着仓库里那批新到的“抢手货”,心里那点不对劲的感觉,像水里的葫芦,越按越冒头。

这批电子元件,是采购部小周拍着胸脯弄来的,价格比市面上低了足足两成。小周为此得了表扬,走路都带风,逢人便说这是他为公司立的头功。所有人都沉浸在省下一大笔成本的喜悦里,唯独老周,这个在厂里干了三十年的老库管,一声没吭,只是围着那批包装精美的货,转了一圈又一圈。

“老周叔,看啥呢?没问题!供应商的资质文件齐全得很。”小周路过,语气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得意。

 《不待蓍龟的敏锐判断的故事》

老周“唔”了一声,没接话。他伸手摸了摸包装箱的封口胶带,又掂了掂箱子的重量。太新了,新得过分。胶带是某个不太知名的品牌,粘贴的力道却出奇地均匀专业,不像一般小作坊的手笔。箱体的重量,似乎比往常同规格的货,轻了那么一丝丝,不仔细根本感觉不出来。

这些细节,在旁人眼里或许只是无意义的琐碎,但在老周这里,却自动拼接成一个模糊的警示信号。他没什么文化,讲不出“不待蓍龟”这么文绉绉的词,但他懂这个理儿——事儿不对劲的时候,根本不用等着烧龟壳、看蓍草算卦,直觉和经验就是最快的警报器。

那天晚上,他翻来覆去睡不着,眼前全是那胶带和重量的事。第二天天没亮,他就蹬着那辆破自行车到了厂里。他没惊动任何人,找了个由头,让值班的小年轻打开仓库,他借口要核对入库清单,一个人留在了里面。

他找出一箱放在角落的、去年进的正品货,并排放在这批新货旁边。不比不知道,一比吓一跳。新货的包装箱色泽,在晨光下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浮夸,品牌Logo的印刷边缘,有极其细微的毛刺。他拿来工具箱,小心翼翼地在不显眼处划开新货的一个小口子。

就这一眼,足够了。

里面的元件排列松散,垫料塞得格外多,怪不得感觉轻了些。他抠出一个元件,对着光仔细看。焊脚的光泽度不对,略显暗淡,上面印刻的型号编码,字体也和正品有毫米级的差异。

根本不用上专业仪器检测,老周心里那点模糊的不对劲,瞬间凝成了铁一般的实锤——这是高仿货,而且是精心仿制,企图以假乱真的那种。

他没有丝毫犹豫,直接拍了几张照片,锁好仓库门,径直敲开了厂长办公室的门。厂长刚泡好茶,看着一脸凝重的老周,还有些不以为意。

“厂长,这批货,恐怕有问题。”老周把手机照片递过去,言简意赅地说了自己的发现,“我怀疑是假的。”

厂长端着茶杯,愣住了。他了解老周,这不是个无的放矢的人。他一个电话叫来了采购经理和质量总监。很快,质检部门的人带着仪器匆匆赶来。

结果毫无悬念。经过紧急检测,这批所谓的“优质低价”元件,是彻头彻尾的仿制品,各项参数均不达标,一旦投入使用,整条生产线下来的产品都将成为废品,届时损失将远超那“节省”下来的两成货款。

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。小周脸色煞白,张着嘴说不出话。厂长深吸一口气,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、穿着旧工装的老库管,重重地拍了下他的肩膀。

后续处理迅疾而果断:货款紧急冻结,供应商被追究法律责任,小周也受到了严厉处分。

厂里大会上,厂长当着全厂人的面,给老周包了个大红包。他感慨地说:“这一课,教训太深刻了!真正的质量判断和风险洞察,有时候不在文件上,不在报告里,就在像老周这样老师傅的眼睛里和手感里。这种不待蓍龟的敏锐判断力,是多少数据和报告都换不来的!”

 《不待蓍龟的敏锐判断的故事》(1)

老周还是话不多,接过红包,憨厚地笑了笑。下班后,他推着自行车,又经过那座仓库。夕阳照在斑驳的墙上,他心里踏实得很。他知道,自己守着的不仅是仓库里的货,更是心里那杆一步都不愿走错的秤。这种基于经验的直觉判断和快速决策,就是他最硬气的底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