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路过老街那家旧书店,老板老陈突然叫住我:“小张,有本册子你肯定喜欢。”他从柜台底下摸出个牛皮纸包,我心想八成又是他淘来的滞销货。
纸包拆开,竟是本上世纪七十年代的《地方戏曲手抄本》,页面泛黄却保存完好。老陈压低声音:“这玩意在库房吃灰三十年,昨天整理顶柜差点当废纸卖了。”他推了推眼镜,“你常来买民俗类的书,送你当资料吧。”
我愣了下才接过。记得上周确实随口提过在研究民间曲艺,没想到老陈记心里了。道谢时瞥见扉页有钢笔写的“赠爱徒秀兰”,墨迹被水渍晕开些,倒添了岁月痕迹。

当晚拍照发到戏曲论坛纯属分享,没成想半夜收到私信:“请问这本书第38页是不是有段《牡丹亭》的方言改編版?”来信人是某戏曲研究所的副教授,说这段改编在全国仅存三份手稿,他们找了好些年。
更意外的在后头。两周后教授亲自带队来访,不仅考证了手抄本的价值,还顺藤摸瓜找到当年捐赠书籍的剧团后人。原来秀兰是七十年代的台柱子,这本子记录了她许多独创唱法。研究所如获至宝,整本书被扫描存档,还入了数字博物馆。

昨天老陈打电话来,声音透着兴奋:“小张你知道么?市里要评‘最美文化守护者’,文旅局直接推荐了我!”原来研究所把发现过程写成简报,连带提了老书店的贡献。现在老街要设文化展示角,老陈的旧书店成了首批合作单位。
今天特意去恭喜他,老人正在整理新到的连环画。“真是没想到啊,”他递给我一罐汽水,“当时就觉着这册子和你投缘,谁料能牵出这么多故事。”窗外阳光正好,照在书脊烫金标题上明明灭灭。
人生往往这样,无心插柳的反成荫。最珍贵的收获,通常来自不求回报的给予——就像那本被转赠的手抄本,就像老陈三十年默默守护的旧书店。这些不费之惠的意外收获,恰似蝴蝶扇动的翅膀,终将在别处掀起春风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