嘿,朋友们,今天想跟你们分享一个我老家村里发生的故事,挺有意思的,每次想起都让我忍不住笑出声,也让我琢磨好久。
我们村里有位张大爷,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,可就是有个毛病——遇事不爱多问,总习惯凭第一印象做判断,也就是那种“不分青白的糊涂认知”。他老觉得自己经验足,看一眼就能明白个八九不离十。
去年夏天,村头李婶家的果园老丢果子。张大爷一听就坐不住了,拄着拐杖就往外走,说要“主持公道”。他在果园边转悠没半天,就看见邻居家半大的小子小斌,手里拎着个布袋子,从果园那头快步走出来,衣服上还沾着点泥印子。

“好哇!就是你小子!”张大爷二话不说,上前就拉住小斌,“我说最近怎么老少果子呢,原来是你这调皮蛋搞的鬼!”
小斌一下子懵了,脸涨得通红,张着嘴想辩解。可张大爷根本不给机会,声音越提越高,周围几个邻居也围了过来,指指点点。小斌眼里噙着泪,袋子掉在地上,几个青涩的小毛桃滚了出来——那根本不是李婶家果园的品种,是后山野桃树的果子。他不过是捡了点掉地上的,想拿回去喂家里的小羊羔。

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不分青白的认知偏差,张大爷只凭眼前零碎的信息,就迅速给事情定了性,完全没想过还有其他可能性。
幸好,李婶闻声赶来。她蹲下来看了看袋子里的野桃子,又进去自家果园里仔细转了转,出来时手里捏着几个被鸟啄过的坏果子。“张大哥,您这可真错怪孩子了!”李婶哭笑不得,“咱家果子是被鸟啄的,糟蹋了不少。你看这牙印,人能啃这样吗?小斌捡的是后山的野毛桃,不是一回事儿!”
这下,张大爷愣住了,看着地上那几个被鸟啄得坑坑洼洼的苹果,再看看委屈巴巴的小斌和那袋根本不成样的野毛桃,一张老脸顿时臊得通红。他这才意识到,自己那股不分青红皂白的劲头,差点就冤枉了一个好孩子。
这事儿后来在村里传开了,成了个经典的“张大爷断案——不分青白”的笑谈。它也挺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:我们太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理解误区,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的“真相”,只是基于片面信息和个人经验的主观认知偏差。遇到事情,真不能急着下结论,多看看,多问问,搞清楚了再说话。不然呐,好心也容易办坏事,还可能伤了人心。
所以啊,咱们在生活中也得多提醒自己,别被表面的“青红皂白”给糊弄了,放下成见,才能看得更真切,你说是不是?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