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个朋友叫小林,去年从湿润的南方搬到了干燥的北方工作。刚到的第一个月,他几乎每天早晨起床都流鼻血,皮肤干得发痒,喉咙也总是干涩难受。他开玩笑说,自己像一株被强行移植的植物,蔫蔫的,找不到生机。

他试过各种方法:买加湿器、拼命喝水、涂抹厚厚的保湿霜,但效果都不明显。最让他难以适应的是饮食。北方的面食和重口味菜肴,让他这个吃惯了清淡米饭和煲汤的胃,常常感到不适。他开始怀念家里那碗简单的白粥,怀念湿润空气中飘着的淡淡茶香。
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周末的早晨。他无意中走进一家本地菜市场,一位卖小米的大妈看他无精打采,便热情地招呼他,并熬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递给他。“孩子,试试这个,养胃的。”大妈笑着说。那碗金黄粘稠、带着淡淡米香的小米粥,下肚后竟异常舒服。从那天起,小林开始主动探索本地的饮食智慧。他发现,本地人常吃的食物,如南瓜、山药、还有各种发酵面食,其实正是适应这片土地气候的生存之道。他不再固执地寻找家乡的味道,而是学着本地人的样子,早餐喝小米粥,午餐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。

更重要的是,他调整了自己的生活习惯。不再抗拒北方的干燥,而是学会了在室内养几盆绿萝增加湿度,周末去公园散步,感受四季分明的变化。他告诉我,适应“不服水土”的过程,其实是一场向新土地的学习和致敬。它不是对抗,而是接纳;不是忍受,而是探索。
如今的小林,已经能淡定地度过北方的秋冬。他甚至爱上了这里开阔的天空和凛冽的清风。他说,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有惊人的韧性,只要你愿意保持开放,总能找到与一方水土和谐共处的方式。这个过程,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“落地生根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