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“怎么做都不对”的尴尬时候?我有个朋友,叫周临,前两天就彻底栽进这种两难处境里了。

事情得从他公司说起。他部门有个晋升名额,论资历和能力,就在他和另一位同事小李之间二选一。俩人关系其实不错,平时还常约饭,算得上朋友。这本来就够让人纠结了,结果上周五,部门经理老刘私下分别找他俩谈了话。

老刘跟周临聊的时候,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:公司更看重“忠诚度”,暗示周临如果这次主动“发扬风格”让一下,下次晋升肯定优先考虑他,并且额外拍了拍他肩膀,补了句“这是管理层的意思”。这简直是把周临放在火上烤——一边是触手可及的晋升机会和实实在在的薪资涨幅,另一边是领导画下的、飘在天上的“大饼”和一个“懂事”的虚名。

 《不尴不尬的两难处境故事》

答应吧,不甘心,谁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?而且对小李也不公平,这竞争本该是光明正大的。不答应吧,又怕得罪领导,以后被穿小鞋,职场前景堪忧。这可真叫进退两难,怎么做都里外不是人。

那几天,周临愁得都快薅秃了头。上班看见小李,那笑容都尴尬得能拧出水来,两人心照不宣地避开所有相关话题,气氛降到冰点。答应领导的暗示,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努力和小李;不答应,又怕赌上自己的职业发展。这种不尴不尬的两难选择,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慢炖,煎熬得很。

最后,你们猜怎么着?周临做了一个特别“周临”式的决定。他既没直接答应领导,也没明确拒绝。他认真准备了一份详尽的述职报告,在最终的评审会上,完全从工作出发,阐述了自己的业绩和未来规划,对小李的贡献也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。他没把领导的“暗示”当作自己的筹码,也没因此攻击对手。

结果出乎意料。大老板正好旁听了那次评审,对这种就事论事、专注专业的态度非常赞赏。最终,晋升的人选了周临,而老刘也因为“管理方式需要调整”被调去其他岗位了。

 《不尴不尬的两难处境故事》(1)

事后周临跟我说,他当时就想通了,那种让你陷入两难境地的选择,往往本身就有问题。与其在别人设定的尴尬剧本里纠结,不如跳出那个框架,回归到自己最专业、最真诚的本心。虽然过程煎熬,但至少对得起自己。这大概就是处理两难处境最笨,但也最聪明的方法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