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还得从我太爷爷那辈儿说起。咱们老陈家祖上不是阔过嘛,据说在镇子东头有片林子,里头有棵老槐树,三四个人都合抱不过来。打我记事起,就听家里老人念叨,说那树下头埋着祖宗留下的“根”,具体是啥,金银财宝?传家之宝?没人说得清,话传了三代,早就玄乎其玄了,成了我们家族一个心照不宣的念想。

我爹年轻时是个犟脾气,真就扛着铁锹去寻过那“根”。他在老人说的那片地方折腾了三天,汗流浃背,挖地三尺,结果除了盘根错节的树根和一些碎瓦片,啥也没见着。回来后被太爷爷拿着烟杆子追着打,骂他蠢,说那“根”哪是这么个寻法?伤了老树的根脉,要倒大霉的!我爹那次之后,就再也不提这事儿了,那“根”就成了一个更缥缈的传说。
可我这心里头,那股“拔树寻根”的劲儿却没歇过。我不是图财,我就是想知道,咱们老陈家到底从哪儿来,祖辈们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精神上的“根”。这念头缠了我好些年。

直到去年,镇里修地方志,请来了几位老学究。我逮着机会,拿着家里那点模糊的传言去请教一位头发花白的民俗学教授。他听着听着就笑了,拉我坐下,给我泡了杯浓茶。
“小伙子,‘拔树寻根’这词,你理解岔啦!”他慢悠悠地说,“这可不是字面上让人去把树撂倒。这是个老喻法,‘树’是那枝繁叶茂的家族表象,‘根’是血脉源流和文化传承。真正的‘寻根’,是去翻族谱、访老人、查县志,是去弄明白你们家族迁徙的路线、祖辈从事的行当、代代相传的家风祖训。”
教授一句话点醒了我。我之前的想法,可不就是陷入了“拔树寻根”的字面意思陷阱里吗?光盯着可能存在的实物,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。
我谢过教授,转身就扎进了镇档案馆。那股劲儿没变,只是方法全换了。我不再琢磨去哪挖坑,而是开始一页页地翻那些发黄脆弱的纸页。查了整整三个月,配合着走访几位快百岁的族亲,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。
原来,我们老陈家祖上根本不是地主,而是从外地逃荒来的手艺人,以编筐扎扫帚为生。那棵老槐树,是太爷爷的爷爷刚落户时种下的,寓意着在此地扎根立足,枝繁叶茂。而老人嘴里那埋下的“根”,是一坛子各地带来的不同种类的泥土,混合着种树处的泥土,寓意着不忘故土,融合新生。
根本没什么金银财宝,最宝贵的“根”,是祖先们那股无论落到多难境地,都要靠双手活下去、努力扎下根去的硬气,是那叮嘱后人不忘来处、同心协力的家训。
我把这些整理出来,做成一本简单的家族史册。过年团聚时,拿给全家人看。我爹戴着老花镜,一字一字读了好久,最后抹了把脸,说:“原来是这样……这比挖出个金元宝,还让人心里踏实、亮堂。”
是啊,拔树寻根的真相,从来不在树下三尺,而在族谱的字里行间,在老人口口相传的故事里,在祖先走过的每一步路上。找到了这个“根”,人才不至于飘着,心里才真正有了底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