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公司开完季度会议,老陈把我叫到办公室,眉头皱得能夹住一张名片。“咱们这人才选拔机制,是不是该动一动了?”他指着会议纪要上的项目复盘,“你看,这次的核心项目,又是那几个老面孔在扛。不是他们不优秀,但‘拔犀擢象’不能总盯着同一片林子啊。”

我懂他的意思。拔犀擢象,这词听着古雅,力道却足,说的是要像拔起犀角、擢升象牙那般,将那些真正出众的人才从众人中精准识别、提拔上来。我们公司规模大了,反倒陷入了“灯下黑”的尴尬,能干的累死,潜力的闲死,一些真正有才学的“犀”与“象”,却在默默无闻中耗尽了热情。

“得变一变了。”老陈敲着桌子,“咱们搞个‘深林计划’,不唯资历,不唯职级,就认本事和潜力。”

 《拔犀擢象的人才选拔的故事》

计划推行之初,阻力不小。有的部门leader觉得多此一举,认为现有的绩效考评已经足够;也有人嘀咕,这会不会又是管理层一时兴起的“狼来了”。

但我们铁了心。第一步,不再是人力资源部闭门筛简历,而是组建了跨部门的“人才侦察团”,直接深入项目一线。他们不看谁PPT做得漂亮,而是看谁在代码评审里一针见血,谁在用户访谈中洞察了未被言明的需求,谁又在项目僵局时,用一个巧思破开局面。

市场部的小杨就是这样被“拔”出来的。她入职不满两年,职级不高,平时文文静静,开会也不怎么抢话。但“侦察团”的一位产品总监偶然注意到,她维护的一个小众渠道,用户黏性高得反常。一调研才发现,她用了整整半年时间,以近乎“手工匠人”的精神,一个个去链接、维护那些核心用户,沉淀了一套极其细腻的社群运营方法,其价值远非冰冷的总业绩数据所能体现。这在过去,几乎注定是被忽略的角落。

我们把她这套方法提炼出来,命名为“种子用户裂变模型”,让她牵头一个敏捷小组,在全公司推广。结果?那个季度的用户净推荐值(NPS)飙升了十五个百分点。小杨这头“幼象”,终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。

技术部的例子更典型。老钟是公司的老黄牛,性格闷得很,但解决底层技术bug的能力一流,是那种能定乾坤的“犀牛”。以前晋升,他总吃亏在“表达能力”和“团队管理经验”上。这次“深林计划”,我们换了评鉴方式:组织了一场匿名的关键技术难题攻擂,不答辩,不演讲,只解题。老钟一人横扫三关,看得评委们心服口服。我们立刻将他擢升为首席技术专家,赋予他更大的技术决策权,并配了一个擅长沟通的搭档帮他处理协调事务。他现在带着一个小团队,专啃最硬的骨头,干劲比许多年轻人都足。

这事儿也让我反思,真正科学的人才选拔,绝非简单地“以结果论英雄”或“以数据定高低”。它需要管理者像伯乐一样,有时得走入泥泞的马场,有时又得退后一步,纵观全局。拔犀擢象,核心是“拔”和“擢”的主动性与精准性,要敢于打破常规,创设新的场景,让不同特质的人才都能绽放其最耀眼的光芒。

现在,公司里流传着一句话:“是犀牛还是大象,深林里走走看。”这不仅是一个计划的名字,更成了一种文化导向。它告诉每一个人,只要你真有角、有牙,公司就愿意俯下身,仔细寻找,并给你一片真正驰骋的天地。

这大概就是人才选拔最美的样子:不是让人才来适应僵化的规则,而是让规则活过来,去成全每一个不一样的天才。

 《拔犀擢象的人才选拔的故事》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