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,我得跟您说说我们小区那位“奇人”老周。他干的那事儿,真真是把“把饭叫饥”这个老话,演出了新高度。

老周呢,退休教师,文化人,平时就爱研究个养生,特别在“吃”上,讲究得不得了。他坚信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觉得市面上的米都经过太多加工,没了灵魂。于是,他托人从东北弄来一小袋据说是当年新下来的、未抛光的优质糙米,宝贝得跟什么似的。

那天周末,阳光挺好,我在楼下碰见他。他正提着个环保布袋,一脸郑重其事地往外走。我打了个招呼:“周老师,出门啊?哟,这提的什么好东西,米啊?”

 《把饭叫饥的荒谬行为的故事》

老周立刻停下脚步,像是终于找到了知音,打开袋子口非让我瞧瞧那粒粒分明的糙米。“看看,这米多好!自然光泽,营养全在里头!哪像那些精米,白花花的,都是‘饥饿’的,没生命!”

我笑着应和:“那敢情好,您这饭煮出来肯定香。”

“哎,问题就出在这儿!”老周一拍大腿,眉头皱成了个“川”字,“我这米太好了,太纯粹了。直接用自来水煮,那是糟蹋!水里头有氯气,会破坏它的营养分子结构。我得用纯净水,而且必须是用玻璃壶烧开三分钟,除尽杂质的温开水来淘米、浸泡,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它的米油和香气。”

我听得一愣一愣的,这阵仗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搞什么化学实验。我忍不住问:“那您这……得准备多久才能吃上饭啊?”

“美食岂能心急?”老周一副“你不懂”的表情,“浸泡就得四小时起步,让每一粒米都喝饱这‘生命之水’。然后还得用我那个日本带回来的厚釜电饭煲,选‘糙米’模式,慢火精煮两小时。这样才能得到一碗完美的、充满能量的饭!”

 《把饭叫饥的荒谬行为的故事》(1)

他越说越激动,仿佛那碗饭不是饭,是能让人羽化登仙的灵丹妙药。“我跟你说,只有经过这样一番对待,这米才能真正从‘饥饿’的状态被唤醒,成为一碗能滋养身心的‘黄金饭’!”

结果您猜怎么着?

下午三四点,我出门,又碰见老周了。他捂着肚子,从小区便利店出来,手里拿着个刚拆开的面包,正狼吞虎咽。那吃相,一看就是饿狠了。

“周老师,您这……您的‘黄金饭’呢?”我诧异道。

老周咽下嘴里干巴巴的面包,一脸懊恼与疲惫:“唉,别提了!光等米泡好就快天黑了,电饭煲刚开始煮没多久。我这肚子饿得咕咕叫,眼前发黑,实在等不及那顿‘完美’的饭了,先买个面包垫垫肚子,这叫什么事儿啊!”

我顿时哭笑不得。他守着上好的米,拥有精致的炊具,怀揣着追求极致健康的饮食理念,却因为过程太过繁琐复杂,硬生生把自己饿得前胸贴后背,最后只能啃食速食面包充饥。

这可真是现代版“守着粮仓饿肚皮”的荒诞剧,或者说,是一种极致追求健康饮食方式却让自己陷入饥饿困境的深刻教训。老周的行为,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“把饭叫饥”——他拥有“饭”,却因自己设定的、不切实际的苛刻条件,主动选择了“饥”。

后来我们闲聊,都说这事儿想想真是荒谬又深刻。它提醒我们,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本意是好的,健康饮食选择也确实重要,但若脱离了实际,钻了牛角尖,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本身,那最终受苦的,还是自己的肠胃。吃饭嘛,最重要的终究还是那份能及时填饱肚子、满足口腹之欲的踏实幸福感。别让那份过度的执着,反而成了让自己挨饿的枷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