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活成了一只被抽得团团转的陀螺,唯一的使命就是不能停下来。抽我的那根鞭子,看不见,却实实在在抽在心上,名字叫“生活”。

我的早晨是从手机闹铃的第三遍催促开始的,像有人拿着钝器在敲我的头。眼睛还没完全睁开,手指已经本能地划开屏幕,检查未读邮件和微信工作群那永远99+的红点。刷牙的时候,脑子里过的是今天的会议日程;等地铁的时候,端着咖啡啃着三明治,还要回一封长长的邮件。车厢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,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同款的疲惫和麻木,屏幕的光映着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。

办公室是另一个战场。电话、会议、键盘噼里啪啦的声响、打印机吞吐纸张的嘶鸣,交织成一首永无止境的背景音。我像个救火队员,刚扑灭这边,那边又起了火。午餐是对着电脑屏幕快速解决的沙拉,甚至尝不出什么味道,只是为了给身体补充继续运转的燃料。上司拍拍我的肩,说“能者多劳”,我挤出个笑,心里清楚这不过是“老实人多干”的漂亮说法。

 《不遑宁息的忙碌困境的故事》

最让我窒息的是那种“伪忙碌”。很多会议其实毫无意义,很多沟通反复拉扯只为推卸责任,很多报表做了也无人细看。但我们无比认真地投入其中,用战术上的勤奋,掩盖战略上的懒惰,更掩盖了内心深处对“停下来”的巨大恐惧——一旦停了,我还能是谁?我的价值又在哪里?

直到那天下午,我正同时接着电话和回复钉钉,心脏猛地一抽,一阵尖锐的刺痛让我瞬间喘不上气,眼前发黑,手里的咖啡杯“啪”地摔在地上,褐色的污渍溅得到处都是。

在急诊室门口冰凉的椅子上等着做检查时,周围嘈杂的人声仿佛都隔着一层毛玻璃。我看着惨白灯光下自己微微发抖的手,第一次清晰地听见了内心震耳欲聋的恐慌:如果刚才那一瞬间就是终点,我忙碌的意义是什么?是一份漂亮但没人记得的KPI?还是一个永远在“消息未读”状态的微信头像?

医生说是过度疲劳和焦虑引发的早搏,问题不大,但警告我必须彻底改变生活方式。

那天晚上,我破天荒地没有把手机带进卧室。我躺在黑暗里,听着自己依然有些慌乱的心跳,第一次发现窗外的月光能在地上拉出那么长的影子。世界没有因为我的“离线”而停摆,它照常运转。

我开始学着给生活做减法。关掉大部分App的通知推送,拒绝那些可去可不去的饭局,晚上强制自己离开电子屏幕,看一本纸质书,或者就单纯地发会儿呆。

过程很难,那种“不做事就心慌”的罪恶感如影随形。但当我第一次心无旁骛地尝出晚餐里香菇的鲜香,第一次注意到小区那棵老银杏树叶子已经变得金黄,第一次在周末早晨被阳光而不是闹钟唤醒时,我感觉到一种久违的、扎实的活着的滋味。

 《不遑宁息的忙碌困境的故事》(1)

我依然忙碌,但不再宁息。我不再是那只被无形鞭子抽打的陀螺,我试着做自己人生的掌舵者,哪怕慢一点,但船行的方向,得是我自己选的。真正的困境从来不是忙碌本身,而是在无尽的奔忙里,弄丢了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