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七点半,市一院检验科的灯已经亮了。老技师王淑兰揉了揉眼睛,盯着眼前的血液粘度计——这台跟了她快十年的老伙计,最近似乎有点“闹情绪”。

“王姐,你看这批数据!”实习生小李的声音带着哭腔,手里攥着刚打印的检测报告,“32床张大爷的全血粘度比上周高了近30%,还有56床的李阿姨,数据也飙得吓人!我是不是哪里弄错了?”

王淑兰接过报告,眉头瞬间锁成了疙瘩。血液粘度升高往往预示着血栓风险,可这几个病人昨天的复查结果还挺稳定,今天怎么突然集体“突变”?她快步走到粘度计前,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确实异常——所有样本的粘度值都像坐了火箭,远超参考范围。

“别慌,先排查。”王淑兰的声音沉稳,多年的经验让她压下心头的不安。她重新抽取了32床的备用血样,严格按照SOP操作:加样、离心、启动仪器……结果出来,依旧居高不下。

“试剂没问题吧?”旁边的小周医生凑过来,“批号和有效期我都查了,都是新换的。” “操作流程呢?”王淑兰看向小李,“校准记录呢?” 小李连忙翻出记录本:“昨天刚校准的,参数都对!”

线索仿佛断了线的风筝。王淑兰心里一沉,难道是病人的病情真的突然恶化?她立刻联系住院部,那边反馈:张大爷还在悠闲地看早间新闻,李阿姨的精神头比昨天还好。

“不是病人的问题……”王淑兰喃喃自语,目光扫过检验科的角落。最近科室空调坏了,维修师傅说要等配件,室温比平时高了三四度。她突然想起粘度计的说明书——血液粘度对温度极其敏感,每升高1℃,粘度约下降2%。可现在数据是升高,难道温度反而是降低了?

她快步走到粘度计的温控模块前,伸手摸了摸仪器外壳,冰凉。不对!正常运行时,仪器的散热口应该是温热的。她打开仪器侧盖,一股冷风扑面而来——冷却水管不知何时被水垢堵死了,制冷系统完全没工作,测量腔的实际温度比设定值低了2℃!

“找到了!”王淑兰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,“小李,拿柠檬酸溶液来!”

清理水垢的过程很狼狈,柠檬酸的酸味混着机器的机油味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。当冷却水管重新畅通,仪器发出“嘀”的一声,温控显示恢复正常。王淑兰再次放入样本,数据乖乖地落回了参考区间。

随机图片

小李长舒一口气,额头上的汗珠滚到了鼻尖:“王姐,原来是它‘感冒’了啊!” 王淑兰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仪器也有小脾气,得像照顾病人一样,留意它的‘体温’和‘情绪’。”

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检验科,粘度计的屏幕上,数字重新变得温顺。王淑兰知道,下次再遇到“异常数据”,她会先听听仪器的“心跳”,看看它的“脸色”——毕竟,每一台沉默的机器,都藏着属于它的小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