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凌晨三点的凝血报告》

凌晨两点四十分,急诊检验科的白炽灯把张桂芳的白大褂照得发蓝。她转动试管架,目光扫过第17号标本——这是个腹痛待查的中年男性,急诊医生开了全套生化和凝血五项。

血凝仪发出规律的滴答声,张桂芳咬着笔帽核对前一天的质控记录。忽然,屏幕上的FIB数值让她眉心一跳:0.8g/L。她下意识揉了揉眼睛,正常参考值是2-4g/L,这个数值低得异常。

"小李,过来看看。"她敲了敲邻桌的仪器。实习医生小李凑过来,眼镜滑到鼻尖:"会不会是标本凝固了?"张桂芳没说话,转身从冰箱里取出标本管。离心后的血浆层清晰,没有肉眼可见的凝块。

第二次检测结果依然是0.7。她开始检查仪器状态:试剂批号正确,定标曲线在控,温度传感器显示37℃恒温。窗外传来救护车的鸣笛,她摸出手机给临床打电话,听筒里传来值班医生的哈欠声:"张姐,这病人自述就是吃坏肚子,会不会是机器误差?"

"误差不会这么大。"张桂芳捏着试管轻轻摇晃,"有没有可能是肝病?或者...隐性出血?"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,背景里响起翻动病历的声音:"刚做的腹部CT没见明显异常,不过血红蛋白确实从120降到了105..."

凌晨三点十五分,张桂芳第三次复查标本。血凝仪的荧光屏在黑暗中映出她微蹙的眉头,数值像钉在屏幕上的钢钉:0.8。她忽然想起上个月科里的业务学习——DIC早期可能出现纤维蛋白原降低,而腹腔内出血往往伴随隐匿性消耗。

"通知外科,马上做诊断性腹腔穿刺。"她对着电话几乎是命令式的口吻,"另外,准备冷沉淀和血浆。"小李在旁边听得手心出汗,看着老师在申请单上重重写下"加急"二字。

三点四十七分,护士站打来电话,声音带着颤音:"张老师,穿刺抽出不凝血,血压掉到80/50了!"张桂芳感觉后背浸透冷汗,转头看见墙上的标语:"每一个数值都是生命的刻度"。她想起二十年前刚参加工作时,带教老师说过的话:"检验人手里攥着半条人命。"

清晨六点,手术室的灯终于熄灭。外科主任路过检验科时特意进来打招呼:"脾破裂,腹腔积血1500ml。幸亏你们追着报危急值,再晚半小时..."他竖起大拇指,胡茬里沾着血丝。

随机图片

张桂芳摘下手套,发现掌心全是汗。窗外的天色从墨蓝转为靛青,血凝仪还在不知疲倦地运转。她摸出小本记下这个病例,泛黄的纸页上早已写满类似的故事:妊娠子痫的异常肌酐、心梗患者的肌钙蛋白波动、败血症病人的血小板骤降...

早班同事来接班时,她指着17号标本的检测记录:"这种低于1的纤维蛋白原,以后记得做手工复温试验。"阳光穿过百叶窗,在她眼角的皱纹里织出金色的网。检验科的每一天都像这样,在数据与生命之间,做着最精密的摆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