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历里的幽灵

凌晨三点的急诊室走廊像被按了慢放键,消毒水味道混着血腥味在空调风里浮沉。林春生揉了揉发涩的眼睛,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电子病历界面,右手指尖不自觉地敲着桌面——这是他从业二十年养成的习惯,每当遇到棘手的病例,指尖就会像有自己的意识般敲打起来。

“3床,张桂兰,68岁,急性心梗。”护士小周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,“但系统里的既往病史好像有点问题,昨天明明记录着青霉素过敏,现在怎么没了?”

林春生的眉头皱得更深了。他调出患者的电子病历,目光在过敏史一栏停留:确实空白。可就在昨天下午,他亲自看过这份病历,清清楚楚写着青霉素过敏。他转头看向护士站墙上的电子钟,红色数字刺眼地显示着03:17,夜班护士们正在处理新送来的醉酒外伤患者,走廊尽头的打印机偶尔吐出几张检验单,发出轻微的嗡鸣。

“把纸质病历拿过来。”林春生的语气里多了几分严肃。现在医院全面推行电子病历系统已经三个月了,按说纸质病历只是备份,但此刻他突然无比想念那些带着笔墨痕迹的纸张。

小周很快抱来病历夹,泛黄的纸上,“青霉素过敏”四个字用红笔圈着,旁边还有患者女儿昨天签字确认的笔迹。林春生的指尖敲得更快了,他掏出手机,给信息科的陈凯打电话。铃声响了好几声才接通,对方带着浓重的睡意:“林主任,大半夜的......”

“老陈,你们系统是不是出问题了?3床患者的过敏史自动消失了。”林春生打断他的话,“幸亏我们没按电子病历开药,否则就出大事了。”

电话那头传来窸窸窣窣的穿衣声:“您等我十分钟,我马上来。”

等待的时间里,林春生去查看了张桂兰的情况。老人躺在病床上,脸色苍白,女儿小李守在床边,手里紧紧攥着病历本。“医生,我妈真的不能用青霉素,上次发烧误打了一针,差点没抢救过来。”女孩的声音里带着哭腔,“这病历怎么说变就变了呢?”

林春生拍了拍她的肩膀,尽量让语气平稳:“我们正在查原因,你放心,不会用错药的。”但他心里清楚,要是刚才没发现这个异常,后果不堪设想。电子病历系统号称能减少人为错误,可现在,错误却像幽灵一样藏在数据里。

陈凯匆匆赶来,带着笔记本电脑和U盘。他皱着眉头在电脑前操作,嘴里不时冒出几句专业术语。“奇怪,数据库里的记录确实被修改过。”他推了推眼镜,“不是人为操作,像是系统自动进行的修正......等等,难道是AI算法的问题?”

原来,这套电子病历系统引入了AI辅助诊断功能,声称能通过学习大量病例自动优化病历内容。但显然,AI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——它可能根据某些统计数据,认为张桂兰的过敏史记录“不合理”,于是自行删除了。

“可临床判断不能只看数据啊!”林春生忍不住提高了声音,“过敏史是会要命的,系统怎么能擅自修改?”

随机图片

陈凯无奈地叹了口气:“我们当初只想着提高效率,没想到AI会过度‘学习’。这就像小孩学走路,走得太快容易摔跤。”他开始手动恢复病历数据,“今天天亮前,我会给系统加个防护模块,重要信息必须人工确认才能修改。”

处理完系统问题,天已经蒙蒙亮了。林春生站在窗前,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,心里沉甸甸的。电子病历系统确实带来了便利,但刚才的经历让他明白:再先进的技术,也代替不了医生的责任心和临床经验。那些跳动的数据背后,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容不得半点疏忽。

“林主任,您该去休息了。”小周端来一杯热咖啡,“下一班同事还有半小时就到了。”

林春生接过咖啡,目光落在办公桌上的纸质病历夹上。也许,在完全信任电子系统之前,他还是会习惯性地核对一下纸质记录——就像老一辈医生总爱带着听诊器,有些东西,是科技无法替代的。

窗外,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洒在急诊室的玻璃上。新的一天开始了,而关于电子病历的这场小风波,会成为林春生职业生涯中又一个难忘的凌晨记忆。他知道,在医疗信息化的道路上,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,但有一点他始终坚信:医者仁心,才是最可靠的“系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