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诊楼的凌晨三点

消毒水的气味在夜班值班室里发酵,张敏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抬头看了眼墙上的电子钟——凌晨两点五十八分。她伸手摸向保温杯,却发现茶水早已凉透,索性起身往仓库走去。今晚是她在器械管理岗位的第37个夜班,新系统上线后的第二周,总有些不踏实的感觉。

仓库的金属门在轨道上滑动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,张敏按下照明开关,成排的蓝色货架在灯光下依次苏醒。她习惯性地扫了眼左手边第三层——那是存放急诊手术包的区域,昨天下午盘库时明明补满了20包,此刻却只剩空荡荡的塑料筐。

“不可能。”她喃喃自语,掏出腰间的PDA终端。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,系统显示该批次手术包仍有15包库存。可眼前的货架分明只剩防尘罩下的金属架。张敏的心猛地揪紧,急诊外科今晚有三台创伤手术,若是缺少标准手术包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她快步走向值班室,拨通了急诊护士长的电话。电话那头传来压抑的嘈杂声,显然是抢救室正忙。“张姐,实在抱歉!”护士长的声音带着歉意,“今晚送来的车祸伤员多,护士们忙着清创,领包时没来得及扫码,直接拆了用了......”

挂掉电话,张敏捏了捏眉心。新系统要求所有器械出入库必须扫码操作,可临床科室总在紧急情况下先使用后补录,手工台账和电子数据时常出现滞后。她转身回到仓库,从备用柜里抱出三个手术包,用记号笔在包装上画了个醒目的红圈——这是她自创的“紧急标识”,提醒白班同事补录时优先处理。

当她抱着包走向急诊通道时,走廊尽头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一位年轻护士推着抢救车迎面而来,车上的心电监护仪颠簸着发出滴滴声。“张老师!”护士刹住车,“3床需要胸腔闭式引流套装,系统显示还有两套......”

张敏立刻转身往仓库跑。引流套装存放在恒温柜里,她输入密码打开柜门,目光扫过整齐排列的蓝色包装盒——上层只剩一盒,下层的空格处躺着张泛黄的申领单。她猛地想起,昨天下午胸外科派人领过一套,当时对方说稍后会补扫码,没想到系统还没更新。

随机图片

“先用这个。”她把仅存的一盒塞进护士手里,“我马上查库存异动记录,你们术后及时补录。”回到值班室,她调出近三天的器械流动日志,发现类似的未及时扫码记录竟有17条。新系统的扫码枪灵敏度不足,临床科室又习惯按旧流程操作,数据滞后成了最大隐患。

窗外泛起鱼肚白时,张敏终于核对完最后一笔手工台账。她在工作日志里写下:“建议晨间交班时强调‘先扫码后使用’原则,为急诊通道增设便携扫码终端......”笔尖顿了顿,又补了一句:“系统是死的,人是活的,明天得去设备科谈谈校准扫码枪的事。”

晨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她微驼的背上,这位在医院后勤干了二十年的老管理员揉了揉发僵的肩膀。她知道,比起新系统闪烁的数字,临床科室实实在在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。就像此刻窗外的玉兰树,不管科技如何更新,根须总是要深深扎进泥土里,才能撑起一树的葱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