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袋上的红痕》

凌晨两点,急诊抢救室的红灯刺得李敏眼眶发涩。她盯着手中的输血申请单,第无数次核对患者信息:张建军,52岁,车祸重伤,A型血,配血400cc。走廊里传来家属压抑的哭声,混合着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,在深夜的医院里织成一张紧绷的网。

配血室的空调嗡嗡作响,李敏把冻得发麻的手指贴在温热的电脑主机上取暖。屏幕突然闪烁两下,跳出系统故障的提示框。她暗骂一声,想起上周例会上设备科刚说过老系统该升级了。没办法,只能手动登记。钢笔尖在纸质配血记录单上洇开小团墨渍,她在血型栏里重重画下"A",却没注意到笔尖蹭到了旁边备用血袋的标签。

"李老师,3床血压往下掉了!"实习护士小周的声音带着颤音。李敏抓起配好的血袋就往抢救室跑,橡胶鞋底在地面擦出刺耳的声响。穿刺、消毒、挂袋,整套动作熟稔得像刻在肌肉里的记忆。她看着暗红色的血液顺着输液管滑入患者静脉,后知后觉发现白大褂袖口沾了道红色印记,像是谁不小心泼上的水彩。

凌晨四点,值班医生突然冲进护士站:"张建军的血型不对!交叉配血显示有凝集反应!"李敏正在给新收的病人扎留置针,针尖猛地刺破手套,在虎口处划出一道血痕。她踉跄着跟到化验室,看见显微镜下成团的红细胞,耳边响起主任常说的话:"配血错误是要命的事,咱们手里攥着的不是血袋,是人命。"

正确的血袋静静躺在冰箱第三层,标签上清晰的"A型"刺得她睁不开眼。而刚才输进去的,是误标为A型的O型血。患者喉头已经开始水肿,值班医生握着肾上腺素的手在发抖。李敏忽然想起三个月前退休的王护士长,临走前特意交代她:"夜班最容易犯迷糊,每一步都得核对三遍。"可今天她怎么就鬼使神差地忘了?

"李姐,你看这个。"小周举着刚才的配血记录单,"这里的A型写得特别粗,是不是当时笔漏墨了?"李敏凑近一看,字迹边缘果然有晕开的痕迹,偏偏覆盖在标签上时,把O型的"O"遮成了"A"。她猛地想起设备科说过,旧系统故障时,手动记录的笔压力度不同会影响打印效果——可她从来没把这话放在心上。

抢救持续了两个小时。当患者血氧饱和度终于回升时,李敏坐在更衣室里,对着镜子摘掉被汗水浸透的护士帽。鬓角新添的几根白发在灯光下格外刺眼,那道虎口的血痕还在渗血,像极了血袋标签上那道不该出现的红痕。主任推门进来时,她正盯着自己颤抖的双手发呆,直到对方把温热的可可塞进她手里,才发现后颈的衣服已经被冷汗浸透。

"当年我也犯过错。"主任的声音很轻,"那是个刚入职的冬天,我把血浆袋忘在常温柜里超过半小时。后来每次发血前,我都会在口袋里放个温度计,随时测温度。"他拍拍李敏的肩膀,"错误可怕,但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错。明天咱们就开专题会,把旧系统的漏洞全列出来,再把双人核对流程细化到每个环节。"

东方泛起鱼肚白时,李敏重新走进配血室。晨光透过百叶窗,在新换的电子屏上投下整齐的光影。她拿起新领的标签打印机,在A型血袋上按下确认键,清晰的字迹跳出来的瞬间,忽然想起患者家属今早说的那句"谢谢"——那是在得知抢救成功后,对方红着眼睛说的,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。

她摸出白大褂口袋里的钢笔,在值班日志上写下:"2:15,系统故障手动配血,误将O型标为A型,致输血反应。已纠正,患者转危为安。建议:①升级配血系统②推行三查七对双签字③加强夜班人员疲劳管理。"字迹力透纸背,最后那个句号洇开小片墨渍,像落在雪地上的一滴血,醒目而沉重。

随机图片

窗外,第一缕阳光正掠过住院部大楼的玻璃幕墙。李敏摘下被染红的手套,扔进黄色医疗废物箱。橡胶与塑料碰撞的声响里,她听见远处传来新一天的早交班铃声,清亮而充满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