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影谜局
消毒水的气味在空调风里浮动,林晚秋的指尖在脑电图机的按钮上停了停。屏幕上,6床患者陈阿婆的脑电波正以诡异的频率震颤,像被风吹乱的蛛网。她下意识看了眼墙上的挂钟,凌晨三点十七分,夜班最容易犯困的时刻。
"小李,把21导电极再检查一遍。"她扭头对规培生说,声音里带着几分谨慎。电极贴片的粘贴是基本功,但老年人皮肤松弛,偶尔会有接触不良的情况。年轻护士应了一声,拿着酒精棉球俯身凑近病床。陈阿婆躺在那里,浑浊的眼睛盯着天花板,对周围的动静毫无反应——这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已经三天没开口说话了。
重新校准后,波形短暂恢复平稳,却在三十秒后再次剧烈震荡。林晚秋的眉头拧成了疙瘩。作为有十年经验的脑电图技师,她见过癫痫发作时的棘波、昏迷患者的平坦波,却从未见过如此杂乱无章的曲线。就像有人拿梳子在脑电图纸上胡乱划拉,每一道起伏都透着反常。
"去叫张主任。"她掏出手机给神经内科二线班打电话,目光始终没离开屏幕。波形的紊乱似乎有某种规律,每隔一分半钟就会出现峰值,像潮汐般精准。这种规律性让她后背发凉,下意识摸向白大褂口袋里的薄荷糖——那是她对付夜班困意的秘密武器。
张主任踩着拖鞋匆匆赶来时,陈阿婆的监护仪突然发出滴鸣。心率从72跳到了110,血氧饱和度却维持在98%。"奇怪,"张主任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,"没有临床症状,单纯脑电异常?做个床旁CT吧。"

转运床的轮子在走廊里发出咕噜声,林晚秋留在科室里整理电极线。她弯腰时,袖口蹭到了操作台上的导电糊瓶,忽然想起下午换班时,小吴护士说新领的导电糊批号有点不一样。会不会是电解质成分异常导致的干扰?她立刻翻出耗材登记本,对照着厂家电话拨了过去。
电话那头的技术人员被从睡梦中叫醒,声音带着不耐:"我们的产品都是经过药监局检测的,不可能有问题。"林晚秋咬着嘴唇挂断电话,目光忽然被屏幕右下角的时间吸引——凌晨四点零五分,距离第一次波形紊乱刚好过去了五十分钟。这个时间差让她心头一跳,快步走向设备间。
备用的脑电图机正在角落静默运转,她插上存储盘,调出陈阿婆的原始数据。两组波形在屏幕上并排展开,像两条纠缠的蛇。就在这时,她注意到备用机器的地线接口处有一道细微的磨损,铜丝隐约可见。难道是接地不良导致的电磁干扰?
"林老师,CT结果出来了!"规培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"颅内没有急性病灶,倒是发现左侧颞叶有陈旧性腔梗..."话音未落,林晚秋已经抓起绝缘胶布冲向检查室。当她把磨损的地线重新包裹好时,屏幕上的波形终于回归平静,像暴雨过后的湖面。
晨光透过百叶窗洒在陈阿婆的脸上,她忽然轻轻哼起了歌,含混的曲调像是某首老越剧。林晚秋看着逐渐平稳的脑电波,后知后觉发现白大褂已经被冷汗浸透。原来不是什么神秘病症,不过是设备接地故障与导电糊温度变化共同制造的"恶作剧"。
早交班时,她把这个案例写进了科室的《特殊事件记录簿》。最后一行字迹力透纸背:"每一道异常波形背后,都可能藏着肉眼看不见的细枝末节。医者之责,在于抽丝剥茧,更在于敬畏每一个小数点后的波动。"
窗外,住院部的梧桐叶沙沙作响。新的一天开始了,脑电图机的嗡鸣再次响起,像是生命最隐秘的低语。林晚秋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拿起下一份检查申请单——3床,儿童失神发作待查。屏幕上,新的波形正在缓缓铺展,像一张等待书写的纸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