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消失的丙泊酚》
凌晨三点的急诊手术室走廊寂静得像深海,张敏把最后一支丙泊酚推进药柜时,指腹触到金属隔板上那块凸起的锈斑。这是她今晚第三次核对麻醉药品基数,电子台账上的数字像扎在眼皮里的刺——本该躺着20支的丙泊酚格子里,此刻只剩19支。
作为从业十年的麻醉科护士,她比任何人都清楚"基数不符"意味着什么。上个月隔壁科室刚有个规培生漏记了一支哌替啶,被护理部通报到全院大会。她摸出白大褂口袋里的U盘,里面存着今晚所有手术的麻醉记录单,每一笔用药都签着她的名字。
"敏姐,又在对点啊?"实习生小周抱着镇痛泵从护士站探出头,"今天连做五台剖宫产,您歇会儿吧,我盯着就行。"小姑娘发梢还沾着手术室带出的碘伏味,睫毛上挂着没擦干净的水珠。张敏笑笑摇头,指尖划过药柜玻璃上的指纹——那是她半小时前用酒精棉片反复擦过的,现在又蒙上了淡淡雾气。
怪事是从一周前开始的。最初是罗哌卡因少了半支,她以为是自己抽药时手抖洒了,直到昨天发现七氟烷的挥发罐刻度比理论用量多出5ml。最诡异的是今晚,她亲眼看着实习生小周把新领的丙泊酚放进17号格子,可刚才清点时,那个位置竟空了。

"会不会是系统出问题了?"小周举着扫码枪凑过来,"上次药房说他们的进销存软件升级后,也闹过类似的幺蛾子。"张敏没接话,目光落在墙上的电子钟上:03:17。这个时间点很眼熟,她突然想起上周三也是差不多时候,发现芬太尼少了一支。
她转身走向麻醉准备间,不锈钢台面上还摆着未拆封的喉罩和动脉穿刺包。墙角的恒温箱发出轻微嗡鸣,设定温度24℃——这是丙泊酚的最佳储存条件。张敏蹲下身,指尖抚过恒温箱底部的橡胶垫,突然摸到一块潮湿的印记。她心头一跳,扯出垫在最底层的吸湿盒,里面的蓝色颗粒竟已变成粉红色。
"湿度超标了。"身后突然响起的声音让她猛地回头,麻醉科主任陈医生不知何时站在门口,手里捏着份《药品管理月度巡查表》,"上周设备科报修过这台恒温箱的湿度传感器,今天刚换上新的。"老人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她手里的吸湿盒,"丙泊酚乳剂在湿度超过60%的环境下会缓慢挥发,特别是夜间温差大的时候。"
张敏感到后颈一阵发烫。她想起上个月科室业务学习时,陈主任特意强调过脂肪乳剂型药品的储存要点,而自己竟把这些都归到"老护士的经验"里了。她掏出手机翻开备忘录,上周三03:20、昨天03:15、今晚03:17——每次清点差异的时间,都在凌晨三点左右,正是一天中室内湿度最高的时段。
"去把近一周的温湿度记录调出来。"陈主任把巡查表递给她,"再核对下每支药品开启后的使用时长。有些事不能只靠记性,得让数据说话。"老人转身时,白大褂下摆扫过台面上的麻醉记录单,纸角掀起的瞬间,张敏看见自己凌晨两点签的那行字:"丙泊酚10ml静注,起效平稳"。
晨光透过手术室的气窗渗进来时,张敏终于在电脑前理清了所有数据。湿度曲线在凌晨三点准时攀升至65%,每支开封后的丙泊酚平均挥发量约0.3ml——刚好对应每次盘点时"消失"的剂量。她看着重新校准的恒温箱显示湿度58%,突然想起第一次独立值夜班时,带教老师说过的话:"麻醉科的每一滴药都连着两条命,一条在手术台上,一条在我们心里。"
更衣室的镜子里,她看见自己眼下的青黑,但嘴角却微微上扬。晨会交班时,她会提议在每支开启的药品上粘贴湿度感应标签,就像那些精密的麻醉监护仪一样,让每个细微的变化都有迹可循。毕竟在这个离梦乡最近的地方,容不得半点模糊的"可能"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