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点,市立医院学术报告厅里,老周蹲在控制台前,指尖在调音台上反复摩挲。明天是院里三年一度的学术峰会,他得把这套老化的音响系统调试到最佳状态。

白炽灯管在头顶滋滋作响,投下的光把老周的影子抻得老长。他刚把左声道推子往上拨了两格,刺耳的尖啸声突然炸响,震得耳膜生疼。老周猛地缩手,控制台的旋钮还在余震中微颤。“见鬼了……”他骂骂咧咧地扯过万用表,挨个检测线路——光纤接口没松,功放输出正常,甚至连音箱里的分频器都拆下来看过,干干净净没半点短路痕迹。
这不是第一次了。三个月前的院庆晚会,音响也突然发疯似的尖叫,当时台下几百号人盯着,老周臊得恨不得钻地缝,最后愣是没查出毛病。今晚这茬,让他后颈渐渐爬满凉意。
老周摸出烟盒,打火机“咔嗒”响了三下才燃起火苗。烟雾里,报告厅后排的阴影忽然晃了晃——像是有人坐在那里,裹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大褂。他猛地回头,空荡的座椅上只有月光流淌的痕迹。“老周,你这老胳膊老腿的,还信鬼?”他自嘲着掐灭烟头,却听见身后又传来若有若无的叹息,像极了老式收音机的杂音。
十年前的画面突然涌上来:也是这间报告厅,心血管科主任陈书明正在做《介入手术新突破》的演讲。讲到关键处,音响突然发出尖啸,陈书明捂着心口踉跄两步,栽倒在讲台旁。等急救车赶到,人已经没了呼吸。后来调查说他突发心梗,但老周清楚记得,那尖啸声出现的瞬间,陈书明的瞳孔猛地缩成针尖大小,像是看到了什么恐怖的东西。
此刻控制台的显示屏突然闪烁,音量条自己往上蹿,刺耳的轰鸣再次炸开。老周扑过去猛按电源键,指尖却在接触开关时僵住——显示屏上隐约映出个模糊的影子,蓝大褂、白球鞋,正是陈书明生前常穿的打扮。
“陈主任?是您吗?”老周的声音抖得像筛糠,“当年那事儿……设备真没故障啊,我查了八遍……”话音未落,音响“嗡”地低鸣一声,音量条缓缓回落,最后停在十年前演讲时的刻度上。老周瘫坐在地,冷汗浸透后背,却听见走廊传来脚步声,值班护士探头问:“周师傅,音响修好了?明天可别掉链子啊。”
晨光透进报告厅时,老周已经把整套音响拆得七零八落。在功放机的散热槽里,他发现了半截录音笔——外壳焦黑,却还能读取数据。播放键按下的瞬间,十年前的尖啸声刺破空气,紧接着是陈书明颤抖的低语:“这台设备……当年验收时就有问题,他们为了省钱……”
老周攥着录音笔的手青筋暴起。原来所谓的“灵异异响”,不过是故障设备里残留的恐怖记忆。可昨夜那若隐若现的蓝大褂,还有自动跳动的音量条,真的只是巧合吗?他望向空荡荡的讲台,仿佛又看见陈书明扶着眼镜,微笑着说:“老周,这音响还得再调调啊。”
(全文987字)
创作思路:以设备技术员视角切入,通过“故障频发—回忆凶案—灵异暗示—真相碎片”的脉络,叠加环境氛围(深夜、阴影、旧物)与专业细节(调音台、功放检测),让“科学故障”与“灵异余韵”交织,既留现实解释空间,又埋悬疑钩子,模拟真人叙事的细腻心理与场景铺陈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