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七点的医院大厅,消毒水味混着露水潮气。小林蹲在导诊台后擦玻璃,余光瞥见头顶新换的智能指示牌——银灰色边框嵌着电子屏,像块沉默的金属方糖。
“李姐说这玩意儿能自动翻转指引,也不知道真有用。”小林嘟囔着,把玻璃擦得能照见自己眼下的青黑。她值大夜班刚下,眼下泛着乌青,却仍攥着抹布绕导诊台打转,把不锈钢台面擦得泛光。
八点整,大厅涌进早高峰。小林刚给位大爷指完B超室方向,就听见左侧传来急切的脚步声。穿深蓝工装的老张攥着挂号单,额角沁汗:“姑娘,呼吸科特需门诊咋走?我老伴喘得厉害……”
小林抬手指向走廊尽头:“直走左拐第三个门——”话没说完,头顶指示牌突然“咔嗒”轻响,电子屏竟自动翻转,亮起箭头动画:“呼吸科特需门诊→左前方150米”。老张愣了愣,顺着箭头方向撒腿就跑,衣角带起的风卷得指示牌边缘反光。
小林瞪圆眼,伸手摸向指示牌底座。这才发现台面上藏着微型摄像头,正幽幽泛着红光。“敢情这玩意儿会‘看’人啊?”她挠挠头,继续分诊,却忍不住时不时偷瞄那指示牌。
中午换班时,指示牌又闹出动静。一位抱孩子的年轻妈妈在台前来回踱步,怀里娃哭得脸通红。小林刚要开口,指示牌“唰”地翻转,弹出儿科急诊路线图,连电梯楼层都标得清楚。年轻妈妈惊喜得直拍胸口:“这牌子成精啦!”
日子久了,小林摸清规律:但凡患者攥着单据满脸焦急,或是老人小孩杵在台边发懵,指示牌准会“眨眼”——电子屏翻转的角度刚好能让当事人瞧见,箭头、科室名、距离,像有双看不见的手在引路。
深秋的某个雨夜,小林值班到凌晨。大厅只剩保洁拖地的簌簌声,她趴在台面上打盹,忽然被“咔嗒”声惊醒。抬眼瞧见指示牌正朝侧门方向翻转,电子屏亮着“急诊入口→右转50米”。顺着方向望去,穿病号服的姑娘正扶着墙踉跄,怀里热水袋掉在地上,脸色白得像纸。
小林冲过去搀住姑娘:“痛经犯了?我带你去急诊!”姑娘攥着她手腕直抖:“谢、谢谢……刚才牌子亮起来,我才敢往这儿走……”
后来运维人员来检修,小林才知道这指示牌藏着“秘密”:摄像头联动AI,能识别患者神态里的焦虑、无助,自动触发最优指引。但小林总觉得,那些恰到好处的翻转,更像有双温柔的眼睛,在医院迷宫里悄悄给人指亮生路。
如今导诊台旁,常有人仰头瞧指示牌,像看会呼吸的同伴。小林擦台面时,偶尔会对着它笑:“嘿,又帮到人啦?”金属边框映着她的笑影,仿佛真在轻轻“点头”。医院的冷白灯光里,这会“眨眼”的指示牌,成了最暖的路标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