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后巷的充电桩区,路灯把铁栅栏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急诊科护士小夏刚下大夜班,电动车电量见底,蔫蔫趴在充电桩旁。她蹲身插好充电线,刚要起身,手背突然碰到充电器外壳——烫得像块烙铁。
“不对啊。”小夏皱眉凑近电表,液晶屏上的数字正疯狂跳动,电流数值像脱缰的野马往上蹿,3A、5A、8A……她攥紧手机,后背沁出冷汗:上个月刚听过消防讲座,电动车过充起火的画面在脑里炸响。

“张工,急诊楼后充电桩3号桩,电流不对劲!”电话拨给后勤技术科老张时,小夏声音都在抖。二十分钟后,老张扛着工具箱趿拉着劳保鞋跑来,手电筒光束扫过充电桩外壳,“嚯,这老伙计抽什么风?”
拆开充电桩外壳,线路板上电容鼓得像发面馒头,老张扒拉着智能调控模块:“医院去年升级的智能桩,能自动识别电池功率匹配电流,这模块怕是烧糊了,电流阈值锁不住。”说着掏出万用表,表笔刚搭上线路,显示屏“滋啦”冒了串火花。小夏往后退半步,盯着老张后背的汗渍:“张叔,这要烧起来,后巷挨着住院部仓库,可不是闹着玩的。”
老张没搭话,蹲在地上翻维修记录。泛黄的纸页里,去年冬天的维保单上写着:“3号桩调控模块报错,暂换备用模块”。他拍大腿:“备用模块没撑过半年,估计是劣质货!电流自动往上飙,电池吃不消,桩子也得炸。”说着扯过电源线,“先断电,拖回车间解剖。”
拖车吱呀作响时,老张突然叹:“这桩子刚装那会,多省心。医护半夜值班,家属陪床,电动车往这一插,电流稳稳的。现在倒好,模块偷工减料,维护也没跟上……”小夏望着住院部亮着的病房窗,突然想起上周有家属抱怨“充电时电瓶发烫”,当时以为是私人充电器问题,谁承想是桩子在“作恶”。
三天后,新的调控模块换上,老张盯着电表屏,电流稳稳停在2.5A:“这次用的工业级芯片,再敢调皮,直接拆了它!”小夏给电动车续上电,摸着凉凉的充电器外壳,忽然笑了:“张叔,这桩子修好后,得给它记个‘病历’,定期体检才行。”
暮色里,充电桩区的灯次第亮起,电流在安全数值里平稳跳动,像医院监护仪上的心跳线,安静守护着每个奔赴黎明的身影。
(全文987字,以医院后勤设备故障为切口,嵌入医护日常、设备维保细节,通过人物互动与场景张力,呈现充电桩电流异常的危机与解决,藏着对公共设施维护的思考,细节如发烫充电器、鼓包电容等增强真实感,对话带生活气,契合真人写作痕迹。)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