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七点,检验科的灯次第亮起。我盯着那台陪伴了十五年的生化分析仪,显示屏上的自检进度条正缓慢爬行,像个迟暮老人在数最后的心跳。这台仪器再过两小时,就会触发医院的自动报废系统——从硬件锁死到数据清零,彻底完成使命交接。
十五年前它刚来的时候,检验科还在老楼。银灰色的机身泛着冷光,我和小林围着说明书研究了三天三夜。记得第一次开机,嗡鸣声里试剂盘缓缓转动,像精密钟表的齿轮咬合,那一刻连呼吸都轻了。后来它成了科室顶梁柱,流感季日均处理八百份样本,凌晨三点还亮着运行灯,荧光屏映着值班人的黑眼圈。

“老周,发什么呆?新仪器的校准报告得签字。”实习生小夏的声音把我拽回现实。我摩挲着老仪器边缘的划痕,那是前年抢救批量食物中毒样本时,慌乱中碰掉试剂瓶留下的印子。机身上的贴纸褪了色,“2008年科室先进设备”几个字还倔强地翘着边角。
九点整,系统提示音准时响起。老仪器的操作界面突然暗下去,取而代之的是报废倒计时弹窗。我输入管理员密码,最后一次导出它的运行日志——密密麻麻的故障记录里,藏着这些年维修工程师上门的次数,也藏着我们熬夜排查试剂堵孔的凌晨。数据迁移的进度条走完时,仪器内部传来轻微的机械锁合声,像老兵卸下枪栓。
搬运师傅来的时候,我执意要亲自给老仪器套防尘罩。裹住它的瞬间,突然摸到散热口附近的凹痕,那是某次地震后,我和它一起被疏散时磕的。当时仪器里还锁着三十份急诊样本的数据,硬是等恢复供电才敢关机。如今防尘罩下的轮廓模糊,却清晰映着岁月的重量。
“周老师,新仪器的灵敏度提升了30%呢。”小夏捧着检测报告雀跃。我望着走廊尽头新仪器流线型的机身,突然想起老伙计刚上岗时,也是这样被年轻的我们簇拥着,憧憬它能跑赢每一个黎明。自动报废系统冰冷的程序背后,是无数个“老伙计”用磨损的零件,托举起医疗精度的迭代。
夕阳斜照进检验科,老仪器被推上货车的刹那,我听见齿轮间细微的共鸣,像在说“下一段路,交给年轻人了”。而那些它曾精准丈量过的健康刻度,早化作数据流,融进医院永不停歇的生命监测网里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