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楼下的晨光书社开了快15年,李姐是店主,我小时候就常去蹭漫画看。那时候书架子上摆满了金庸古龙,墙角堆着旧杂志,李姐总给我留最新的《故事会》。

去年夏天,旁边巷口开了家连锁书店,带咖啡区和自习桌,年轻人一下都往那边跑。李姐一开始还嘴硬:“我们是老书店,靠的是熟客情分,那些花里胡哨的留不住人。”可慢慢发现,熟客也变了——张阿姨的孙子现在用平板看绘本,不再来买育儿书;以前每周来借武侠小说的大叔,改成在手机上读电子书了。房租涨了三成,库存里压着的教辅书落了灰,李姐第一次慌了,这就是不进则退的发展危机啊,她以前总觉得“守成”就是稳,没想到世界早变了。

李姐的儿子小宇是做新媒体的,回家劝她:“妈,现在不是卖书的问题,是卖‘阅读的场景’啊。你看人家有自习区,咱们可以搞社区读书会;年轻人喜欢线上订,咱们加个微信配送;社区阿姨会做手工,咱们摆点文创书签,既能帮邻居,又能赚点额外收入。”李姐一开始抵触:“我开书店就是卖书,搞那些不伦不类的,还是书店吗?”

 《不进则退的发展危机的故事》

可那天下午,她看见张阿姨的孙子在旁边书店的自习区写作业,小孩抬头跟她打招呼:“李奶奶,这里有WiFi,还能点奶茶,比你那舒服。”李姐心里堵得慌,晚上翻来覆去想,小宇说的“用户需求变了”,可不就是自己没跟上吗?

咬咬牙,李姐让小宇帮她弄了个社区微信群,每周三搞“老书故事会”,第一次就来了十几个老顾客,还有三个年轻人是刷到群消息来的。后来又找社区里的王阿姨拿了手工布艺书签,摆了个小货架;微信上加了“线上订书”,附近3公里免运费,第二天就能送上门。

慢慢的,晨光书社又热闹起来了——有来参加读书会的爷爷奶奶,有线上订书的上班族,还有来买手工书签的学生。上周我去买书,李姐笑着跟我说:“以前总觉得‘不变’就是稳,现在才懂,不跟着大家的需求走,就是把顾客往外推。这发展危机啊,不是别人给的,是自己没跟上脚步。”

 《不进则退的发展危机的故事》(1)

书架上还是那些熟悉的旧书,但旁边多了咖啡杯垫和手工书签,微信群里每天都有人问“下周读书会读啥”,晨光书社好像还是那个老书店,又好像不一样了——它没丢老味道,却跟上了新脚步,再也不怕那“不进则退”的危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