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污水处理站的“药剂风波”

药剂投放的“小疏忽”

老张在医院污水处理站干了五年,每天按流程投加药剂、检测水质,早就熟得像吃饭睡觉。那天轮到新来的实习生小夏跟岗,老张想着“带带新人”,把PAC(聚合氯化铝)投放的活儿交给她。“按照这个刻度,舀三瓢,搅拌均匀就行。”老张说完就去忙别的设备了。

小夏盯着药剂桶犯难:“三瓢?瓢多大啊?”她瞅着桶里的PAC粉末,心想“多放点总比少放好,污水处理嘛,药猛点效果才好”。于是乎,她狠狠舀了五瓢,搅得水面直冒泡。

异常数据里的危机

第二天一早,水质检测员小赵盯着COD(化学需氧量)数值直皱眉:“咋突然飙到200多?正常处理后应该在60以内啊!”顺着流程查,发现沉淀池的水浑浊得像米汤,污泥絮凝效果奇差,甚至有药剂残留的刺鼻味。老张心里“咯噔”一下:十有八九是药剂投过量了

他赶紧调阅监控,看到小夏狂撒PAC的画面,倒吸凉气:PAC过量会导致水体电荷失衡,絮凝体反而散架,还会拉高COD。更糟的是,过量药剂若随污水排放,妥妥违反环保法规,医院得吃罚单不说,污水处理站的运维信用也得受损。

揪出问题的关键

老张带着小夏蹲在药剂桶旁复盘:“投药不是‘凭感觉’,得看水质实时数据。比如进水的悬浮物浓度、pH值,决定PAC的用量。咱这有自动加药系统,手动投加时更得盯着刻度和配方表。”说着,他翻开运维手册,指着“药剂投加公式”:PAC用量=进水流量×悬浮物浓度×反应系数,每一步都得算清楚。

小夏脸涨得通红:“我以为‘多就是好’,没想到反而搞砸……”老张拍拍她:“新手最容易犯‘过度补救’的错,污水处理讲究‘精准’,差一瓢都可能翻车。”

补救与反思

俩人先给沉淀池紧急补水稀释,再少量投加PAM(聚丙烯酰胺)辅助絮凝,折腾了大半天,COD终于回落。趁着换水间隙,老张给全站人开了场“药剂课”:

  • 第一步:摸清水质底:每天早中晚测进水的SS(悬浮物)、pH、COD,数据是投药的“指南针”;
  • 第二步:严守配方表:手动投加时,拿量杯代替“瓢”,精确到克;
  • 第三步:留痕复盘:每次投药记在台账上,异常数据立刻溯源。

小夏攥着新记的笔记,总算懂了:医院污水处理里,药剂不是“猛药”,是“细活”,多一滴少一滴,都可能让整套系统“掉链子”。

随机图片

这场“药剂过量”的风波,成了污水处理站的警示案例。对新手来说,最该记住的是:环保运维里没有“差不多”,每克药剂的背后,都是对法规、对水质的严肃敬畏。下次投药前,先问问自己——数据算清楚了吗?流程卡对了吗?

(标签:医院污水处理,药剂过量,运维失误,环保安全,案例警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