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室里的“玻璃危机”:培养皿破裂记

1. 培养皿旁的手忙脚乱

医院检验科的实验室里,林小夏正盯着恒温箱旁的培养皿发呆。作为刚来两周的实习生,她对每一步操作都慎之又慎——这会儿要给细菌培养皿做菌落计数,手套戴得严严实实,却还是止不住手心冒汗。

“左手托底,右手轻转……”她默念着导师教的步骤,指尖刚碰到培养皿边缘,突然手套打滑,“哐当”一声,培养皿砸在实验台边缘,碎成了星星点点的玻璃渣。培养液混着菌落,在台面上洇出诡异的痕迹,林小夏整个人僵在原地,心跳声震得耳膜发疼。

2. 慌乱中的“急救课”

最先涌上来的是恐惧:会不会污染样本?会不会触发生物安全警报?她攥着镊子的手都在抖,却记得导师说过“先停动作,别乱碰”。深吸两口气,她两步跨到墙角,抽出黄色生物危害垃圾袋,又翻出防刺手套和护目镜——这些平时觉得麻烦的防护装备,此刻成了救命稻草。

蹲下身时,膝盖抵着实验台的冰凉提醒她冷静。先用镊子夹起大块玻璃,小心放进锐器盒,再用消毒湿巾裹住细碎残渣,连带着污染的台面一起擦拭。每擦一下,都默念“生物安全三级防护流程”,直到台面只剩淡淡消毒水味,才敢掏出手机给导师发消息:“张老师,3号实验台培养皿碎了,已初步处理……”

3. 碎玻璃里的成长课

导师赶来时,林小夏正蹲着给最后一点残渣“收尸”。张老师没骂她,反而指了指实验台:“看看碎玻璃的分布,下次拿培养皿该怎么发力?”说着接过镊子,示范起“拇指贴边缘,四指托底部”的持握姿势,“培养皿薄,受力点不对就像鸡蛋壳——你看,现在这样转,稳多了吧?”

那天下午,实验室的紫外线灯亮了一下午。林小夏跟着张老师重新配制培养基、接种菌落,听着“样本污染后补救流程”“实验室应急处置清单”这些从前觉得抽象的知识,突然变得鲜活。碎掉的培养皿没浪费,反而成了她记住“操作细节=安全防线”的硬核教材。

尾声:裂痕里的经验值

如今林小夏再碰培养皿,指尖稳得能托着它绕实验台走三圈。想起那次破裂,她总说:“实验室里的意外,其实是老天爷塞给新手的‘经验包’——只要按规范收拾烂摊子,每片碎玻璃都会变成垫脚石。”

对刚入门的小白来说,别怕设备损坏的慌张,记住“停动作、保防护、循流程”这三步,再锋利的玻璃渣,也扎不透成长的铠甲。

随机图片

标签:医院实验室,培养皿破裂,新手成长,实验室安全,医疗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