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术室里的“隐形炸弹”:从一根破损电缆说起

手术室里的异常发现

周一清晨,市立医院耳鼻喉科手术室像往常一样忙碌。实习护士小夏跟着带教老师清点器械,轮到检查电钻时,她忽然皱起眉——电钻的电缆线外皮,在靠近插头的地方裂开了一道缝,露出里面泛着铜色的导线。

“老师,这电缆是不是破了?”小夏指着破损处,声音里带着紧张。带教老师凑近一看,倒吸一口凉气:“这可了不得!电钻要接触人体,电缆破损万一漏电,可不是小事。”

随机图片

隐患排查的紧张时刻

消息很快传到器械科,器械师老周火速赶来。他捏着电缆仔细检查,破损处比表面看的更深,铜线都有氧化痕迹。“这电钻上周刚用过,怎么没发现?”老周的质问让手术室氛围瞬间紧绷。

原来,前几次手术结束后,器械清洗流程里,电缆检查被“简化”了——有人觉得外皮没破就不用细看,谁料到藏着内部破损。现在,这台电钻被紧急封存,备用设备顶上。可后续排查更揪心:同批次电缆的其他设备,会不会也有隐患?

老周带着小夏挨个检查同类器械,教她看电缆的“门道”:“外皮皲裂、鼓包,都是信号。耳鼻喉手术里,电钻离患者耳道、鼻腔特别近,一丁点漏电都可能灼伤黏膜,甚至引发更严重的意外。”小夏听得手心冒汗,这才意识到,器械检查里的“小细节”,藏着关乎生命的“大乾坤”。

背后的警示与反思

当天下午,科室开了紧急会。主任把破损电缆摆在桌上,当成“活教材”:“咱们总说‘术前查器械’,查的不是走过场。就像这根电缆,破损可能是长期弯折、消毒不当造成的,但只要有一次漏查,就可能在手术台上‘爆雷’。”

对新手来说,这堂课比课本鲜活百倍。小夏记在本子上:耳鼻喉手术器械精密,电钻电缆这类“隐蔽角落”,每次使用前都要360度检查,捏一捏、扯一扯,看外皮有没有异常。别小瞧这几秒,救的是手术里的“万无一失”。

后来,科室更新了器械检查SOP,给每台电钻配上“检查登记卡”。而那根破损电缆,被放在示教室最显眼的地方——提醒每个走进手术室的人:医疗安全里,从没有“差不多”,只有“百分百”的细致。

标签:医疗设备安全,手术室隐患,电缆破损,医疗事故防范,新手医疗知识

(故事里藏着新手必懂的器械检查逻辑:为什么查、查哪里、怎么查。把隐患场景掰开揉碎,才能让刚入门的人真懂“细节保命”的分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