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房里的“标签谜案”
标签“出走”的清晨
小林在西药房轮岗的第三周,这天刚把药架整理好,就瞅见实习生小晴攥着个药瓶直皱眉:“姐,这瓶药标签咋掉一半?就剩个‘洛’字,压根分不清是洛伐他汀还是洛索洛芬。”

西药房的药瓶标签,就像药品的“身份证”。每个药瓶贴着的标签,印着通用名、规格、批号,少了它,药师连药名、剂量都辨不清。小林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赶紧往药架走——果然,好几个药瓶的标签边角翘起,有的只剩半张纸黏在瓶上,字迹糊成一团。
慌乱里的连锁反应
标签脱落可不是小事。那天上午,取药窗口排起长队,药师们对着“缺身份证”的药瓶犯难。有瓶降压药,标签只剩“氨氯”俩字,氨氯地平、氨氯吡咪?剂量还不一样。要是发错药,后果不敢想。
更糟的是,药库清点时也卡了壳。一箱刚入库的抗生素,好几瓶标签卷边,批号、效期全看不清,没法扫码录入系统。药房主任急得直挠头:“标签一掉,药品溯源、发药全乱套,这是用药安全的‘隐形炸弹’。”
寻“踪”与补救
小林和同事们先给所有可疑药瓶“验身”:翻处方记录、查药品台账,把标签残缺的药瓶挨个比对。比如那瓶剩“洛”字的药,通过药品形状(薄膜衣片vs缓释胶囊)、规格(10mg vs 60mg),才确定是洛伐他汀。
接着琢磨标签脱落的原因:最近天气潮,药瓶塑料瓶身和纸质标签黏合度变差;加上药师取药时频繁转动药瓶,标签边缘磨损。大伙赶紧给易脱落的标签“加固”——用医用胶带沿标签边缘贴一圈,像给药瓶穿“保护衣”;还在药架旁备了标签打印机,一旦发现标签残缺,立马补打新标签,标注好信息。
藏在细节里的警钟
折腾了一整天,药房才重回正轨。主任开会时敲黑板:“药瓶标签看着不起眼,却是用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湿度、磨损、粘贴工艺,每个细节没盯紧,就会捅娄子。”
小林也悟到:药房工作里,再小的细节都是“生死线”。标签脱落这事,暴露的是药品储存、日常维护里的疏忽。从那以后,西药房多了项“每日巡检”:药师接班先看药瓶标签,湿度高时提前开除湿机,给易脱落标签定期加固。
后记:医院里,每个药瓶的标签都藏着责任。别小瞧一张纸的“出走”,它提醒着:守护用药安全,得从看得见、看不见的细节里抠到底。
医院药房,药瓶标签,用药安全,工作细节,责任意识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