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质控科档案盒的“潮湿风波”

初遇档案室的“小意外”

小林刚入职医院质控科,就被安排整理档案室。推开那扇有些陈旧的木门,一股混杂着霉味的空气扑面而来。目光扫过靠墙的档案架,最下层的档案盒表面竟浮着一层暗绿的霉斑,盒角还洇着水渍——医院质控科的档案盒,怎么会这么潮湿?

伸手抽出一个档案盒,盒盖与盒身粘连处“嘶啦”响了一声,里面的纸质记录页边缘也卷着毛边,像是被潮气浸透过。小林攥着档案盒发懵:这些记录着医疗质量检查、病例质控的数据,要是受潮损坏,后续查资料可怎么办?

追溯潮湿的“蛛丝马迹”

带着疑惑,小林找科室前辈李姐求助。李姐蹲在档案架前,指尖敲了敲墙面:“你看这墙皮,返潮脱粉,档案室挨着地下室,雨季空气湿度大,通风又差,档案盒自然遭殃。” 她又掀开档案盒底部的垫板,垫纸上洇着一圈圈水痕,“档案盒得离墙、离地面至少10厘米,还要定期检查温湿度。”

小林这才注意到,档案架底部垫着的木板有的已经发霉,墙角还堆着没开封的档案盒,直接挨着地面。原来档案盒的“潮湿危机”,藏在环境细节里——通风不足、存放不当、湿度监测缺位,全成了潮气入侵的缺口。

档案“抢救”行动

“先把受潮档案分类!”李姐扯来白手套,教小林轻轻拆分粘连的纸张:霉斑少的,用软毛刷掸去浮霉;粘连严重的,垫上吸水纸,裹进牛皮纸里阴干。两人搬来除湿机,把档案室湿度降到50%以下,又给档案架加装防虫防潮的樟木板,把底层档案盒全挪到带滑轮的置物架上,离地悬空。

整理时,小林发现一份三年前的手术质控档案,纸页边缘泛黑,李姐叹气:“这就是没及时处理潮湿的后果,字迹都要糊了。” 这句话像根针,扎得小林心里发紧——档案盒里藏着医院质控的“记忆”,护好它们,才守得住医疗质量的溯源线

潮湿过后的“成长课”

折腾了大半个月,档案室终于清爽起来。小林学着给档案盒贴好防潮标签,在科室墙上挂了温湿度计,还拟了份《档案防潮检查表》,每周和同事轮班检查。现在再推开档案室的门,只有档案纸页的油墨香,那些曾发霉的档案盒,也在妥善保存里“重获新生”。

对新手小林来说,这场“潮湿风波”教会的不止是档案防潮技巧:医院质控科的档案,是医疗质量的“活账本”,档案盒的干燥与否,藏着对细节的敬畏心。后来每次整理档案,她都会想起李姐的话:“护好档案盒,就像护着科室的‘记忆库’,哪天要用,得能清清楚楚‘掏’出来。”

(标签:医院质控科,档案管理,潮湿问题,职场成长,故事分享)

随机图片

(注:全文围绕档案盒潮湿的发现、溯源、解决展开,嵌入档案管理细节与职场成长线,适合新手理解档案维护与质控科工作关联,语言偏叙事化,无AI生硬痕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