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食堂那口“油乎乎”的碗

初遇“油”惑

小林第一天到医院实习,忙到晌午才想起吃饭。揣着饭盒往食堂走时,满脑子都是“医院食堂该干净吧”。可接过餐盘的瞬间,指尖蹭到碗沿那层黏糊的油,胃里先泛起一阵抵触——白瓷碗沿结着透亮的油珠,筷子握在手里直打滑,餐盘底部还沾着没冲净的菜渣

她攥着餐具站在打菜窗口前,盯着红烧排骨咽了咽口水,到底没忍住嘟囔:“这碗咋这么油啊?”排在后面的护士姐姐笑笑:“习惯就好,食堂忙起来顾不上细洗。”小林半信半疑地盛了饭,盯着碗里浮着的油花,吃得满心膈应。

阿姨的“秘密”

连着三天,小林的饭盒里总飘着股若有若无的油腥。第四天,她特意早去食堂,想瞅瞅餐具到底咋洗的。水房里,刘阿姨正蹲在水池边,把堆成小山的餐具往大盆里泡。盆里的水浑得像酱油汤,阿姨抄起钢丝球猛刷,可碗底的油渍还是顽固地挂着。

“姑娘,瞅啥呢?”刘阿姨抹了把汗,眼角的皱纹里嵌着洗不掉的洗洁精味,“食堂就俩阿姨,早中晚三顿饭,机器老得转不动,只能手洗。洗完还要擦灶台、备食材,哪来得及把碗锃光瓦亮?”小林望着阿姨发红的手背,突然说不出嫌弃的话——那些油渍里,藏着日复一日的仓促与疲惫。

随机图片

藏在油腻里的难处

后来小林才摸清食堂的“生存法则”:早上六点要备300人的早餐,碗筷堆成山时,只能用洗洁精猛冲两遍;洗碗机坏了大半个月,报修单递上去像石沉大海;患者家属总催着打饭,阿姨们连喝口水的空都没有。油腻的餐具,成了医院运转缝隙里被忽略的一角

有回小林值夜班,凌晨两点去热饭,撞见刘阿姨蹲在水房,借着昏黄的灯,用牙刷细细刷着碗沿。“姑娘夜班啊?”阿姨笑出满脸褶,“白天太忙,晚上偷空把碗洗干净些,明早病人吃得舒坦。”那一刻,小林望着泛光的碗沿,突然懂了:油腻背后,是被压缩的时间、老化的设备,和一群拼命想把事做好的普通人。

微光里的改变

小林把食堂的难处写成匿名信,贴在医院意见箱里。没想到一周后,后勤科拉来新洗碗机,还加派了两个临时工。刘阿姨握着小林的手直晃:“姑娘,你这信管用嘞!现在碗洗得透亮,来打饭的人都夸。”

如今小林去食堂,总能看见锃亮的餐具码得整整齐齐。偶尔碗沿还会沾点油星,却不再是“洗不干净”,而是阿姨们试菜时溅上的酱汁——她们说,“尝尝咸淡,才好给病人做饭”。

医院食堂的餐具,终于从“油腻的烦恼”,变成了藏着烟火气的日常。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里,藏着一群人笨拙又真诚的努力,也藏着平凡日子里,慢慢变好的希望。

标签:医院食堂,餐具油腻,职场故事,日常观察,人情冷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