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教室里的旧讲台,藏着两代人的成长秘密
医院住院部后身藏着间老教室,白墙掉漆成了斑斑驳驳的灰,冬天窗户漏风,穿堂风掠过讲台时,能听见木头“吱呀”轻响。那讲台木面坑洼得厉害,边缘包的铁皮翘了角,却总勾着人好奇心——新来的实习生蹲下来摸纹路,资深护士绕着圈看刻痕,都想从这磨损里扒拉出些年月藏的故事。

讲台木缝里,卡着初代医护的“倔脾气”
八十年代护校刚把讲台抬进来时,那木面亮得能照见姑娘们的麻花辫。带教陈护士长是出了名的“铁娘子”,讲静脉穿刺时,谁在模型上扎歪三次,就得趴在讲台边看她示范。老护士们回忆,陈护士长讲“进针角度要像春风擦过柳叶”,手腕压在讲台沿,日子久了,木面上压出道浅沟。后来护校改成在职培训室,沟里塞过粉笔头,沾过新护士紧张到手心的汗,连夜班时偷摸复习的手电光,都在沟沿投下过影子。
划痕里长出的“救命本事”
讲台侧面有道斜斜的划痕,是急诊科王主任留下的。当年他还是住院医,跟台心脏手术前,在讲台边模拟缝合步骤,手术刀没拿稳,划拉到木面。带教老师没训他,反而指着划痕说:“手术室里失误会要命,但这儿的错能变成下次的准头。”现在王主任带教,总让学生摸这道痕,讲“犯错不可怕,怕的是不把错刻进记忆里”。划痕旁还有排小凹点,是内科李医生记药剂量时,拿硬币一个个压出来的,现在成了实习生背药名的“摩斯密码”。
磨损处接住的泪与光
讲台角落有块凹陷,深得能盛住半杯水。去年新来的小周,第一次给患者做PICC置管失败,躲在教室掉眼泪,额头抵着凹陷处。值大夜班的张护士长巡到这儿,蹲下来指凹陷说:“我当年给癌症患儿扎针,手抖得像筛糠,把讲台磕出这坑。后来我对着坑练稳劲,现在闭着眼都能找对血管。”小周抬头时,看见凹陷里落了片月光,像被揉碎的希望。现在那凹陷旁,多了小周用铅笔写的“再试一次”,字边还画了个笑盈盈的太阳。
如今医院要翻新教室,开会讨论讲台去留时,平时话少的器械科老杨开口:“这讲台磨成这样,可每道痕都是咱医护长大的疤。”最后讲台没被换,只是在边缘补了圈新木,像给老故事镶了层新边。实习生们照旧围过来,摸那些坑洼时,总觉得掌心触到的不是磨损,是一代代人把慌张、坚持、温柔,全种进了木头里,让后来者踩着这些痕迹,往更稳的方向走。
标签:医院,讲台磨损,医护成长,传承故事,职场细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