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我作为医院行政实习生,第一次负责学术报告厅的会前布置。蹲下身擦角落时,发现米白色地砖上有道半掌长的浅痕,边缘带着些磨损的毛糙。我正纳闷这痕迹咋来的,保洁阿姨张姐凑过来:“这道痕啊,得从十年前那台救命的仪器说起。”

划痕从哪儿来?老护工的叹息里藏着过往

张姐说,当年医院好不容易申请到一台进口的高端诊疗设备,到货那天暴雨倾盆。货车停在门诊楼前,斜坡太滑,滑轮卡着就是上不来。时任科室主任的李教授正好路过,二话不说挽起白大褂袖子,和搬运工们一起推设备。谁料钢丝绳突然晃了下,设备底座刮过地砖,就留下这道印子。

“当时李主任手上还贴着换药的纱布呢,为了护设备,膝盖都磕青了。”张姐指了指划痕,“后来有人说要报修换地砖,李主任反倒笑,‘这道痕留着,以后新人来,讲讲咱怎么护着医疗资源,比挂横幅有用’。”

我摸着那道痕,想象暴雨里一群医护和工人齐心协力的模样,地砖的冷硬仿佛也有了温度。

新人懂了:划痕是传承的刻度

后来听带教老师讲,李主任退休前总爱坐在报告厅角落,盯着那道痕给规培生上课。他说医者对设备的珍惜,和对患者生命的敬畏是一脉的——设备是治病的工具,每一处爱护,都是为了让它更精准地救人。

现在我再看这道划痕,不再是突兀的破损,反倒像本立体的教材。每次学术会开场前,总有新入职的同事蹲下来研究它,前辈们就会笑着讲当年的故事。划痕慢慢被更多人知晓,成了无声的传承:它提醒我们,医者的担当藏在每一次“忍不住伸手”里,藏在对医疗事业每一分一毫的珍视里。

如今我布置会场时,会特意把那片带划痕的区域擦得发亮。来参会的专家偶然问起,我就把故事讲给他们听,看年轻医生们眼睛里慢慢亮起光,知道这道痕,真的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。

随机图片

标签:医院故事,学术报告厅,地面划痕,医者传承,职场新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