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可能都听说过“朝三暮四”这个词,一般用来形容人反复无常。那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讲讲。

在古代,有一个养猴子的人,我们暂且叫他狙公。狙公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,他对这些猴子可上心了,每天都琢磨着怎么让猴子们吃得饱、过得好。可时间一长,家里的经济有点吃不消了,毕竟这么多猴子每天要消耗不少食物呢。

随机图片

于是,狙公就想着跟猴子们商量一下,减少点食物供应。他对猴子们说:“从今天开始,我给你们橡果吃。早上给三颗,晚上给四颗,这样够吃吧?”猴子们一听,觉得早上给得太少了,一个个都不高兴,在那里上蹿下跳,吱吱乱叫,明显不同意。

狙公一看这情况,马上换了个说法:“那这样好不好,早上给四颗,晚上给三颗,这下满意了吧?”猴子们一听,以为早上能多吃一颗,就开心起来,纷纷点头,安静了下来。

从总数上看,不管是“朝三暮四”还是“朝四暮三”,橡果的总数都是七颗,没有变化。但猴子们却因为狙公说法的改变,情绪有了截然不同的反应。这就是“朝三暮四”这个故事的由来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有时候人们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,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益,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。就像那些猴子,没有意识到不管早上三颗晚上四颗,还是早上四颗晚上三颗,总的食物量是一样的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,比如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,看似给了我们很多优惠,可仔细算算,可能并没有真正占到便宜。

所以呀,我们看问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被表面的变化所左右,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,避免像故事里的猴子一样,因为一点表面的改变就反复无常,做出错误的判断。

标签:朝三暮四,反复无常,寓言故事,人生哲理,思维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