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扫帚里藏着奶奶的“日子密码”
我蹲在阳台的杂物堆里翻找晒衣杆,指尖碰到一根粗糙的竹柄——抽出来一看,是奶奶那把用了十几年的旧扫帚。竹柄上缠着几圈褪色的红绳,那是我小学三年级帮她绑的,当时手笨,绳结打得歪歪扭扭,奶奶却宝贝得不行,说“这是我孙子给我做的‘防滑套’”。

旧扫帚扫过的“活日子”
这把扫帚的“年纪”比我家的狗还大。记得小时候,奶奶每天天刚亮就扛着它扫院子:扫掉石榴树下的鸟粪,扫净台阶上的露水,连墙根的蚂蚁洞都要轻轻扫一遍,生怕惊了里面的“小住户”。有次我调皮,把刚买的塑料玩具车往地上摔,摔得零件散了一地,奶奶没骂我,反而用扫帚把零件一个个拨到我脚边,说“慢点儿,别扎着脚”。那把扫帚的竹枝扫过我的手背,痒痒的,像奶奶的手掌。
后来我上了初中,住校,每个周末回家,都能看到奶奶坐在门槛上修扫帚:竹片断了几根,她就从灶边的竹筐里挑几根新的,用细铁丝绑紧;竹柄磨得发亮,她就用砂纸蹭蹭,再抹点桐油。我问她“怎么不买把新的?超市里的塑料扫帚又轻又好用”,奶奶笑着摇头:“这把顺手,扫过你小时候的尿片,扫过你爷爷种的月季花瓣,扫过你第一次考满分时扔的作业本——新扫帚哪有这些味儿?”
那回我差点扔了“传家宝”
去年冬天,奶奶去姑姑家住了半个月,我趁机整理阳台,看到这把扫帚上落了层灰,竹枝也断了好几根,心想“留着占地方,不如扔了”。刚拎起扫帚往门外走,就碰到奶奶回来——她放下手里的菜篮子,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,抓住扫帚柄说“别扔!别扔!”。我愣了,说“这扫帚都坏成这样了,留着没用”,奶奶却把扫帚抱在怀里,像抱着个婴儿:“你看这竹柄上的刻痕,是你爷爷活着的时候刻的‘福’字;这根红绳,是你小时候绑的;还有这竹片,是你爸去年从老家竹林里砍的——它不是扫帚,是咱们家的日子啊!”
那天晚上,奶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,拿着扫帚给我讲每一道痕迹的故事:“这道裂痕,是你三岁时骑在扫帚上摔的;这处发黑的地方,是你爷爷去世前,用它扫过院子里的落叶;这几根新竹片,是你去年回家时帮我绑的——你看,每一根竹枝都记着咱们家的事儿,扔了它,不就像扔了咱们家的回忆吗?”
原来“舍不得”是最暖的“价值课”
现在,那把旧扫帚还挂在阳台的墙上。每天早上,我都会像奶奶那样,扛着它扫院子:扫掉桂花树下的花瓣,扫净台阶上的猫毛,连墙根的蚂蚁洞都轻轻扫一遍。有时候扫着扫着,会想起奶奶说的话——“敝帚自珍不是抠门,是把日子里的每一点温暖,都好好收着”。
前几天,我女朋友来家里,看到这把扫帚,问“这么旧的扫帚怎么还留着?”,我笑着把奶奶的话告诉她,然后指着竹柄上的红绳说:“你看,这是我小时候绑的,那时候我手笨,绳结打得歪歪扭扭,奶奶却宝贝得不行。”女朋友蹲下来,摸了摸竹柄上的刻痕,说“原来这不是扫帚,是你们家的‘时光机’啊”。
那天晚上,我和女朋友坐在院子里,看着天上的月亮,风里飘着桂花香。我忽然明白,奶奶的“敝帚自珍”不是守着旧东西不放,而是守住那些藏在旧物里的情感——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,那些互相陪伴的时光,那些刻在岁月里的温暖,才是最珍贵的“价值”。
现在,我也学会了“敝帚自珍”:比如那本翻烂了的童年漫画书,比如奶奶织的旧毛衣,比如女朋友送我的第一只钢笔——它们可能旧了、破了,但每一件都藏着一段故事,每一件都带着温度。就像奶奶的旧扫帚,虽然竹枝断了,竹柄磨亮了,但它扫过的日子,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。
敝帚自珍的故事,旧物情感,日常温暖,珍惜身边物,回忆的重量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