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一早高峰的风里还裹着点凉,我攥着手机往地铁站跑,路过巷口时,鼻尖突然钻进一股甜香——是张阿婆的糖糕摊。铁锅里的油泛着清亮的光,阿婆正用漏勺翻着糖糕,油花滋滋响,银发梳得整整齐齐,蓝布围裙上沾着点面粉,像刚从家里厨房出来。
“小夏,要热的还是凉的?”阿婆抬头笑,手里的漏勺没停。我赶紧说“热的”,看着她从锅里挑了个鼓囊囊的糖糕,用牛皮纸包好递过来,指尖碰到纸皮,暖得能焐化早班的困意。
咬一口,外皮焦脆得掉渣,里面的红豆沙顺着喉咙滑下去,甜得刚好,没有那种工业糖精的腻——这味道我吃了三年,从来没变过。
上回我早到,看见个批发商蹲在摊前,手里举着袋红豆说:“阿婆,这红豆比你现在用的便宜三块一斤,我给你留十斤?”阿婆翻了翻那袋红豆,颗粒又小又瘪,表面还沾着灰,摇着头把袋子推回去:“我家老顾客都能尝出红豆香,这玩意儿做出来的沙发苦,我可不敢卖。”批发商撇了撇嘴:“现在谁还在意这个?你涨五毛钱,用便宜料,赚得更多。”阿婆擦了擦手,指了指摊前的牌子——“张阿婆糖糕,三十年只卖现做的”:“我做了三十年糖糕,靠的就是这口实在。要是偷工减料,对不起每天来等我的人。”

旁边卖豆浆的王叔插了嘴:“阿婆每天四点就起来泡红豆,煮沙的时候要搅半小时,生怕糊了。油也是每天换,说‘油用久了有哈喇味,吃了对身子不好’。”我想起楼下李姐,每天都来买两个糖糕给孩子吃,说:“别的地方的糖糕要么太甜,要么油味重,阿婆这儿的,我敢让孩子天天吃。”
那天我蹲在摊前吃糖糕,阿婆一边擦桌子一边说:“我儿子让我去城里住,说卖糖糕累。可我舍不得这帮老顾客——张大爷每天要个糖糕配茶,小丫头放学要举着糖糕蹦蹦跳跳回家,还有你,每天早班都来买。要是我走了,他们上哪儿找这么合口的糖糕?”风掀起她的围裙角,我看见她手腕上的银镯子,是去年李姐送的,说“阿婆的糖糕比镯子还金贵”。
我咬着最后一口糖糕,甜香裹着热气钻进喉咙。原来所谓“表里如一”,不是什么大道理,就是像张阿婆这样,把每一个糖糕都当成给家人做的,不偷工,不减料,让吃的人咬下去的时候,能尝到安心的味道。
巷口的风里还飘着糖香,我往地铁站走,回头看见阿婆又拿起漏勺,翻着锅里的糖糕,阳光照在她的银发上,像撒了层糖霜。
品质坚守故事,日常里的真诚,小生意的初心,糖糕摊的秘密,普通人的坚持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