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夏的“揠苗”教训:急着长大的人,往往会摔得更疼

随机图片

我刚进公司第三个月,就主动接了个客户的活动策划项目。当时满脑子都是“要让领导刮目相看”“要证明自己不是新人”,连前辈说的“先跟客户聊三次再动笔”都没听进去。

那天早上,我抱着电脑冲进会议室,把熬了两晚做的方案往客户面前一推:“您看,这是我做的活动流程,绝对新颖,保证能爆!”客户翻了两页,皱着眉问:“小夏,我们品牌的核心是‘家庭温馨’,你这个方案里的蹦迪环节是不是太跳脱了?”我当时脸就红了——我居然没记住客户最基本的需求,光顾着加“吸睛点”了。

第一次做项目:我像个“拔苗的农夫”

接下来的一周,我像疯了一样改方案。为了赶进度,我跳过了市场调研,直接照搬网上的热门案例;为了让方案看起来“丰富”,我加了一堆没必要的环节,比如现场做手工、抽豪华大奖,完全没考虑客户的预算。结果第二次提案,客户直接把方案扔在桌上:“小夏,你是不是觉得我们的钱没地方花?”

那天晚上,我坐在公司楼下的奶茶店,看着窗外的雨,突然想起小时候学的“揠苗助长”的故事。农夫急着让禾苗长大,就把苗拔起来,结果苗全死了。我这不就是那个农夫吗?急着让项目“长大”,却忘了给它“浇水”——了解客户需求、做市场调研、算清楚预算,这些最基本的“根”都没扎稳,怎么可能做好?

为什么越急越糟?那些没看见的“根”

后来领导找我谈话,他没骂我,反而给我泡了杯茶:“小夏,你知道禾苗为什么要慢慢长吗?因为它要往下扎根,吸收泥土里的养分。你现在就像刚发芽的苗,急着往上长,却忘了扎根。”他指着窗外的绿萝说:“你看那盆绿萝,我养了三年,每周只浇一次水,它慢慢爬满了整个窗台。要是我每天都拔它一下,它早就死了。”

我突然明白过来:我之前做的一切,都是“拔苗”——为了快速出成果,忽略了最基础的东西。客户要的不是“新颖”,是“符合品牌调性”;项目要的不是“快”,是“稳”。就像学骑自行车,你得先学会平衡,再学拐弯,急着骑快只会摔得鼻青脸肿。

慢下来的勇气:原来成长需要“等”

从那以后,我换了种方式。我先跟客户聊了三次,记了满满两页的需求:他们想要“家庭参与感”,想要“低成本但有温度”,想要“让客户记住品牌”。然后我做了市场调研,看了十个类似的活动案例,分析它们的优缺点。最后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方案:现场做亲子饼干,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;设置“家庭故事分享”环节,让客户讲自己和品牌的故事;奖品是定制的家庭相框,上面印着客户的照片。

第三次提案的时候,客户笑着说:“小夏,这次的方案很合我们的心意。”活动当天,现场很热闹,有个妈妈抱着孩子说:“这个活动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做饼干的日子,你们品牌很懂我们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之前的努力都值了。

现在想想,我当时的“急”,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自信——怕自己做不好,怕被别人看不起,所以想通过“快”来证明自己。但其实,成长从来都不是“拔”出来的,是“长”出来的。就像禾苗,得慢慢扎根,慢慢吸收养分,才能长得又高又壮。

新手小白们,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急着完成任务,急着证明自己,结果反而搞砸了?其实没关系,慢慢来,把基础打牢,你会发现,那些“慢”下来的时光,都是在为未来的“快”做准备。就像我现在做项目,再也不会急着动笔了,而是先坐下来,喝杯茶,想想客户到底要什么,想想这个项目的“根”在哪里。

毕竟,急着长大的人,往往会摔得更疼;而慢慢长大的人,才能走得更远。

揠苗助长反思,成长耐心,职场新人教训,慢慢来才会快,基础重要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