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小陆,去年刚毕业进了一家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做运营。入职第三个星期,主管把我叫到办公室:“下周有个餐饮客户的到店活动,你试试做方案?”我攥着笔记本点头,心里直冒热气——终于能独当一面了!

我用“刻舟”的方法,差点搞砸第一次任务

晚上我翻遍了公司过往的活动档案,看到三个月前有个类似的火锅馆活动,用的是“朋友圈集赞38个送锅底”,效果不错。我想都没想,照搬过来做了张海报:背景是客户家的招牌火锅,大字写着“集赞免费吃锅底”,下面附了地址和二维码。
我熬夜把海报发进了公司的本地美食群,还@了所有群成员,等着第二天看数据飘红。结果等到下午,群里只有三个赞,其中两个是同事帮忙刷的。主管拿着报表进来,皱着眉问我:“你有没有想过,现在年轻人还会为了38个赞翻朋友圈吗?”
我愣了——我以为只要方法对,结果就会对,压根没考虑过“用户习惯”这回事。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,想起小时候学的“刻舟求剑”:那个楚人掉了剑,就在船上刻个记号,等船靠岸了再找,结果当然找不到。我这不就是那个楚人吗?船(用户习惯)已经动了,我还在原来的位置(旧方法)找剑(效果)。

主管的“找剑”比喻,让我突然懂了

第二天早会,主管没骂我,反而拿了杯奶茶给我:“我刚工作时也犯过这错。那会做美食推荐,我天天写公众号推文,结果阅读量越来越低。后来我去问客户,人家说‘现在谁还看长文啊,刷短视频一分钟就知道好不好吃’。”
她指着我桌上的海报说:“刻舟求剑的问题不是‘刻记号’,是‘没意识到船在动’。你看,三个月前大家还在朋友圈晒美食,现在都转到小红书、抖音了——用户的‘船’移到那边了,你的‘剑’当然得往那边找。”
我突然明白过来:原来“刻舟”不是错,错的是“守着刻痕不放”。就像我做活动,不是不能用“集赞”,而是得换个“用户愿意停留的地方”集赞。

随机图片

换了“找剑”的方式,我做成了第一次活动

接下来的三天,我泡在小红书上,翻了几十篇本地美食笔记,总结出几个规律:标题要“有画面感”(比如“藏在巷子里的冒菜,我连吃了三天!”),内容要“真实”(拍后厨现炒的锅气、食材的新鲜度),还要带“本地话题”(#XX市美食攻略 #上班族午餐推荐)。
我去客户店里拍了条15秒的短视频:镜头从巷口的老梧桐树推进,到店门口的“老陈冒菜”招牌,再切到后厨师傅颠锅的动作,最后是一碗红亮油润的冒菜,配文:“这家冒菜的牛肉比我手掌还大,人均25块,打工人冲!”
视频发出去的下午,我盯着小红书的消息提醒——有人问“地址在哪?”,有人说“明天就去吃”,还有个本地美食博主私信我要合作。活动当天,客户店门口排了二十多个人,老板笑着给我发微信:“小陆,今天的营业额比上周翻了三倍!”

现在我做活动前,都会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“现在用户在哪?”“他们喜欢什么方式?”“我的方法有没有跟着‘船’动?”上个月做奶茶店的活动,我没再发朋友圈,而是做了场“奶茶DIY直播”,让主播教大家做“隐藏菜单”,结果吸引了几百个年轻人到店。

其实“刻舟求剑”从来不是个笑话,它是给每个新手的提醒:我们要找的“剑”,从来不是“过去的方法”,而是“当下的需求”。就像我第一次做活动,不是“集赞”没用了,是我没把“集赞”放在“用户愿意参与的地方”。

现在想起主管说的话,我还是会笑:“你看,船一直在动,只要你盯着‘剑掉下去的方向’,总能找到它。”

刻舟求剑现代意义,职场新人成长,适应变化的故事,生活中的寓言启示,新手做事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