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奶奶的蒲扇里,藏着个不会塌的“天”》

随机图片

夏天的晚上,我总爱搬个小竹凳,挤在奶奶腿边。她摇着那把旧蒲扇,扇叶上还留着去年晒的艾草味,风裹着蝉鸣往耳朵里钻,她就开始讲:“从前有个杞国人,整天愁啊愁,怕天会塌下来,地会陷下去,饭也吃不下,觉也睡不着……”

我咬着西瓜,西瓜汁顺着下巴流到脖子里,突然抬头问:“奶奶,天到底会不会塌呀?”奶奶笑着用蒲扇拍了拍我的脑袋:“傻丫头,天要是能塌,咱们祖孙俩还能在这吃西瓜?”可我还是盯着天上的星星,总觉得它们像悬在头顶的玻璃球,说不定哪天就会“哗啦”碎一地。

课堂上的“天”,原来是层“棉花糖”

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我把这个疑问带进了科学课。那天老师拿着地球仪走进教室,我举着手喊:“老师,天会不会塌呀?”全班同学都笑了,可老师没笑,她把地球仪转到我面前,指着上面那层蓝蓝的圈说:“你看,这就是咱们的‘天’,它叫大气层,像一层厚厚的棉花糖裹着地球。”

“棉花糖?”我凑过去摸了摸地球仪上的蓝漆,“那它会不会化掉?”老师蹲下来,用手在我头顶画了个圈:“不会哦。大气层是由空气组成的,就像你呼吸的氧气、爸爸抽烟的二氧化碳,它们都老老实实地待在地球周围。而且呀,地球会像小陀螺一样转,把大气层‘吸’在身边,就像妈妈拉着你的手,不会让它跑掉。”

那天放学,我攥着老师给的《少儿百科》,一路蹦蹦跳跳回家。书里说,大气层还有个本事——能挡住天上掉下来的“小石子”(后来我才知道那叫陨石),它们碰到大气层就会烧起来,变成流星;还能让太阳的光不那么刺眼,让我们的皮肤不会被晒得太疼。原来“天”不是悬在头顶的玻璃,是裹着我们的“保护罩”呀!

现在我成了“小科普员”

上个月,邻居家的小弟弟举着冰淇淋跑过来,眼泪汪汪地说:“姐姐,我刚才看云跑得好快,是不是天要塌了?”我蹲下来,擦掉他脸上的冰淇淋渍,像当年奶奶那样,用手在他头顶画了个圈:“你看,天上的云是水蒸气变的,就像你洗澡时的热气,飘来飘去是因为风在吹,不是天要塌啦。”

我转身回屋,拿出小时候的地球仪——它的蓝漆已经掉了一点,像奶奶的蒲扇一样旧。我指着那层蓝圈说:“你看,这就是天,它裹着地球,就像你裹着小被子。太阳、月亮都在很远的地方转,不会掉下来的。”小弟弟盯着地球仪,突然笑了:“那杞国人是不是没见过地球仪呀?”

晚上,我给奶奶打电话,说小弟弟的事。奶奶在电话里笑:“咱们家丫头成老师啦?”我望着窗外的星星,它们还是像小时候那样亮,可我再也不担心它们会掉下来了。原来知识就是这样,把小时候的“怕”,变成了“懂”。

现在想想,杞国人的“忧”其实很可爱——他是第一个想“天为什么不会塌”的人呀。而我们的科学,就是给这些“可爱的疑问”,找一个温暖的答案。

杞人忧天故事,科学解答,儿童科普,日常疑问,知识传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