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蹲在灶屋门口啃红薯,红薯皮上还沾着灶灰,咬一口甜丝丝的,可耳朵却竖着——隔壁王秀才家的读书声正顺着风飘过来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……”
灶上的粥锅咕嘟咕嘟翻着泡,蒸汽把我眼前的墙都糊成了白雾。我用袖子擦了擦眼睛,突然发现墙根那道细缝里,漏过来一点昏黄的光——是王秀才家的油灯!
我赶紧把红薯塞回兜里,贴着墙根蹲下来。手指蹭过缝里的土,指甲盖都变黑了,可眼睛却亮得像星星:那道光虽然细,却刚好能照清我手心里的字——早上先生教的“人”“口”“手”,我用树枝写在手掌上,这会儿正借着缝里的光,一遍一遍地认。
墙根下的“小工程”:从缝到窗的笨办法
第二天傍晚,我搬了块砖坐在墙根下,盯着那道缝看了半天。突然想起先生说过,古代有个叫匡衡的人,没钱买灯就凿墙偷光。可我不敢凿墙——这墙是隔壁王秀才家的,要是凿坏了,娘得赔银子。

那能不能把缝弄大点儿?我跑回屋,翻出娘纳鞋底的碎瓷片,蹲在墙根下慢慢刮。瓷片边缘很锋利,刮得墙土簌簌掉,鞋尖上都沾了土渣子。刮了半个时辰,那道细缝终于变成了指甲盖儿大的小窗。
晚上,王秀才家的油灯一燃起来,小窗里就漏出一团光,刚好照在我铺在地上的破纸上。我把先生借我的旧书摊在纸上,借着那团光,居然能看清书上的字!娘端着粥过来,见我蹲在地上,笑着戳了戳我的脑袋:“小祖宗,你这是在跟墙‘较劲’呢?”
月光的“小镜子”:把光“搬”到书上来
过了几天,王秀才家有事,晚上没点灯。我蹲在墙根下,盯着黑糊糊的小窗,急得直搓手。这时,月亮从云里钻出来,照得院子里亮堂堂的。我突然想起娘陪嫁的铜盆——那盆擦得锃亮,能照见人。
我赶紧跑回屋,把铜盆抱出来,放在墙根下。月亮光洒在铜盆上,反射出一道光,刚好照在小窗旁边的墙上。我又搬了块砖,把铜盆垫高了点儿,那道反射光居然刚好落在我摊在地上的书上!
“娘,你看!”我高兴得蹦起来,“月亮的光也能用来认字!”娘凑过来,见书上的字被照得清清楚楚,笑着说:“我家娃比匡衡还机灵,连月亮都能借来用。”
先生的夸奖:原来“偷光”不是只有一种办法
后来,先生知道了我的“光把戏”,特意到我家来看。他蹲在墙根下,看着那道小窗和地上的铜盆,笑着说:“你这是把匡衡的招儿变了个样儿啊。匡衡凿墙偷的是邻居的灯光,你却学会了用缝里的光、月亮的光——这才是真的会学呢。”
先生还把自己的旧书借我看,说:“学习不是死搬硬套,像你这样,能想着变办法,比死记硬背强多了。”
现在我已经能认好多字了,连隔壁王秀才都夸我“机灵”。有时候我蹲在墙根下,看着那道小窗和地上的铜盆,会想:原来“凿壁偷光”不是只能凿墙,只要肯动脑子,连月亮的光都能变成我的“油灯”。
其实学习就像我找光的过程——不是只有一种办法,只要肯琢磨,旧招儿也能变出新药方。就像我用碎瓷片刮墙、用铜盆反射月光,看似笨,可管用啊。新手学东西,别怕“变”,变一变,说不定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办法。
凿壁偷光创新故事,新手学习技巧,旧方法新用,儿童学习智慧,生活中的小发明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