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二教室的风扇吱呀转着,林浩把袖子撸到胳膊肘,额头上的汗滴在练习册上,晕开一小片墨渍。他盯着眼前的数学题,笔尖在草稿纸上画了又画,可思路像被浆糊粘住了——凌晨两点才睡的后遗症,此刻正揉着他的太阳穴。
抽屉里的风油精瓶身已经磨得发亮,他拧开盖子,往指尖倒了一点,搓热后按在太阳穴上。辛辣的刺激让他猛地睁大眼睛,旁边的同桌抬头看了他一眼,小声说:“浩哥,你昨晚又熬到两点?”林浩笑了笑,没说话,只是把课本翻得更开了——他想考进年级前二十,想让父母在家长会上抬起头,想追上那个永远坐第一排的女生。

教室最后一排的“拼命三郎”
林浩的“拼命”在班里是出了名的。每天早自习他是第一个到的,把英语单词写在手上,吃饭的时候也盯着看;晚自习结束后,他会留在教室多学一个小时,直到保安大叔来锁门;晚上回到家,他把手机放在客厅,自己躲在房间里刷题,困了就用橡皮筋绑住手腕,稍微一打盹,橡皮筋的弹力就会抽得他一哆嗦。
他觉得自己像古代的苏秦,悬梁刺股才有出头之日。直到那次早自习,他刚翻开英语书,眼前突然发黑,课本“啪”地掉在地上。等他醒过来,已经在医务室的病床上了,班主任坐在旁边,手里拿着他的练习册,眼神里全是心疼:“医生说你低血糖,再这么熬下去,身体要垮。”
那次晕倒让他停了下来
林浩躺在病床上,看着窗外的天慢慢亮起来。他想起昨天晚上妈妈端来的牛奶,他说“等会儿喝”,结果凉了又热,热了又凉;想起爸爸偷偷把他的手机充电线藏起来,他发了脾气,说“你们不懂我有多急”;想起上周运动会,他报名了1500米,可跑了两圈就喘得不行,同学们扶他的时候,他还嘴硬说“没睡好而已”。
班主任把他的练习册放在床头,指着上面的笔记说:“你看,这些题你都做了三遍,但错题还是错。是不是方法不对?”林浩愣了——他从来没想过“方法”的问题,只觉得“多做就会了”。那天下午,班主任带他去了操场,指着跑道说:“你看,跑步的时候要调整呼吸,不是越用力越好。学习也是一样。”
原来“努力”也有说明书
林浩开始试着改变。他把手机定了10点半的闹钟,到点就关;早上6点半起来,去操场跑两圈,风把头发吹起来,他觉得脑子比以前更清楚;课间不再窝在座位上,而是去走廊里走走,和同学聊聊天;晚上做功课的时候,他会把错题整理出来,找老师问思路,而不是盲目刷题。
两周后,他的数学测验考了120分,是开学以来最好的成绩。妈妈端来牛奶,他接过来说:“妈,今天的牛奶热得刚好。”爸爸笑着说:“你最近脸色好多了。”林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眼睛里没有了以前的红血丝,嘴角也有了笑。
现在他的“新习惯”
现在的林浩,还是会努力学习,但不再和自己的身体较劲。他知道,凌晨两点的星星再亮,也不如早上六点的太阳温暖;风油精的刺激再强,也不如睡够觉后的思路清晰;绑在手腕上的橡皮筋再疼,也不如规律作息后的精力充沛。
他想起以前读“悬梁刺股”的故事,觉得苏秦很厉害,但现在他明白了,苏秦的努力不是“折磨自己”,而是“坚持”。真正的努力,是像农民种地一样,按时播种,按时浇水,按时收获,而不是急着把苗拔起来看有没有长高。
林浩坐在教室的窗户边,看着窗外的梧桐树,叶子在风里晃啊晃。他翻开练习册,笔尖在纸上写得很稳。同桌凑过来问:“浩哥,你最近怎么不熬夜了?”林浩笑着说:“因为我发现,慢慢来,反而比较快。”
窗外的阳光照进来,洒在他的练习册上,那些字迹变得很亮,像未来的希望。
悬梁刺股故事,健康学习反思,学生熬夜危害,规律作息重要性,正确努力方式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