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六的早晨,雪粒子敲着窗沿,小宇啃着热包子,盯着作业本上的几何题皱眉头——昨天上课没听懂,妈妈说:“去巷口找张老师吧,他退休后总帮孩子补作业。”
巷子里的雪没扫,小宇踩着雪靴,裤脚沾了点湿。第三家的朱红门环挂着串晒干的玉米,那是张奶奶去年给张老师挂的,说“讨个丰收的彩头”。小宇抬手敲了三下,里面传来张老师的声音:“来了!”可等了两分钟,门没开,却听见院子里有“滋滋”的喷壶声。
雪落时的等待:不打扰的心意
小宇扒着门缝看,张老师正弯着腰给那盆君子兰浇水。他穿件灰色毛衣,后背沾了点雪,嘴里哼着《苏三起解》,“苏三离了洪洞县……”君子兰的叶子油亮,是张老师当年当班主任时,毕业生凑钱买的,养了二十年,比小宇的年纪还大。
小宇攥了攥作业本,没再敲门。妈妈说过,“别人做事的时候,不要随便打断”。他把作业本往怀里塞了塞,站在门口的台阶上,雪落在帽子上,慢慢积了层薄白。
院门口的相遇:两代人的“程门立雪”
过了十分钟,张老师直起腰,擦了擦额头的汗,转身要进屋,才看见门口的小宇。“哟,小宇!怎么不进来?”他赶紧走过来开门,手碰到小宇的胳膊,凉得像块冰。
“我怕打扰您浇花……”小宇小声说,把作业本递过去,“这道题我还是不会。”
张老师把他拉进屋里,倒了杯热可可,笑着说:“你这孩子,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。”他从抽屉里拿出本旧相册,翻到一页——照片里是个穿蓝布衫的小男孩,站在雪地里,身后是间老房子,雪没到脚踝。
“这是我十岁的时候,跟着先生学书法。先生在屋里和客人说话,我就站在门口等,等了半个钟头。”张老师摸了摸照片上的男孩,“后来先生说,这叫‘程门立雪’,是尊重老师的意思。”
小宇盯着照片,问:“那您今天是不是也想起了先生?”
张老师点头,指了指窗外的雪:“刚才浇花的时候,听见敲门声,以为是快递。没想到是你,站在门口的样子,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。”
藏在雪地里的传承:不是等待,是懂你
那天下午,小宇学会了那道几何题,还听张老师讲了好多小时候的故事——比如先生如何教他握笔,如何在雪地上练大字,如何把自己的毛笔送给成绩好的学生。
临走时,张老师把君子兰的一片叶子摘下来,夹在小宇的作业本里:“这叶子是去年冬天长的,你拿着,就当是我们的‘程门立雪’。”
小宇把叶子小心地收起来,出门时,雪已经停了,阳光照在雪地上,亮得刺眼。他回头看,张老师站在门口,挥手笑着,朱红色的门环闪着光。
后来每到冬天,张老师的院子里总会有几个孩子等着。有的拿着作业本,有的拿着自己做的纸船,有的甚至带着一颗糖——他们不着急敲门,就站在门口,看张老师浇花、喂猫,或者哼戏。
张老师说,这是“新式的程门立雪”:不是站在雪地里等几个钟头,而是懂得尊重别人的节奏,懂得耐心等待。就像小宇那天,没打断他浇花,而是站在门口,等他把君子兰照顾好。

现在的小宇,成了班里的“小老师”。有时候低年级的孩子来找他问作业,他总会说:“等一下,别急,我帮你想想。”说这话时,他会想起那天的雪,想起张老师手里的喷壶,想起夹在作业本里的君子兰叶子——那是藏在等待里的温暖,是两代人之间,最朴素的传承。
程门立雪新故事,师生情暖心瞬间,冬天里的小温暖,传统美德传承,孩子的单纯心意
发表评论